2345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最强皇帝>第346章 董扶与刘焉

第八十四章董扶与刘焉

上河指的就是黄河在今天宁夏银川、吴忠市附近的这一段。前文说过,这一地区后来被称为“西套”,水草丰美,即适合放牧,也适合耕种,是一块少有的丰腴之地。早在西汉,这一地区就设立过牧苑,为大汉培育优良的战马。

随着先零羌的覆灭,这一块丰腴之地又回归到了大汉的治下,当地的富平诸县也一一从三辅地区迁回。但是,富平诸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划虽然已经迁回了原地,但是当年从富平等地迁出的百姓,却早就在三辅一代落地生根,生活了有七八十年了。对于平均寿命三十多岁的古人而言,七八十年的时间,意味着至少四代人的生息繁衍。

因此,这些百姓早就“错把他乡做故乡”了,哪还肯千里迢迢的再迁回上河一代去?不仅百姓不愿意,就连官府也怕麻烦啊!要知道,在古代,大批量的移民行动,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

再说了,上河地区的土地再怎么丰腴,毕竟是边远之地,哪能比得上关中地区的优越条件?昔日汉武帝为了充实新设的朔方、五原两郡,不惜以强制的手段迁移内地的豪强。如今,除非朝廷也用强迫性的手段,否则,上河地区的原居民们,恐怕是不乐意迁移回去的。

最终,朝廷将北地郡的治所,从富平迁移到了靠近关中的泥阳县,算是让北地郡的治所回归到了北地郡的境内。但是,原富平县的居民,却没有因此再迁回本地去。

这样一来,上河地区实际上还是成了一片无人居住的空闲区域。对此,朝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刘照在内,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么一块丰腴的土地,就此被闲置下来。浪费了土地资源事小,若是被其他的游牧部族趁虚而入,再次占领的话,那岂不是前功尽弃,反为他人做嫁衣裳?

最后,由卢植出面建议,朝廷在上河地区设立了上河屯田都尉部,依靠屯田来掌控、稳固这一地区,避免其遭受异族的侵占。

屯田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徐晃和关羽的部下。他们亲眼见识过这一片土地的丰腴肥美,自然乐意留下来。更何况,眼下的上河地区,属于一片“未开垦的chù_nǚ地”,地广人稀,只要愿意留下来开垦的话,每个人都能分到相当大的一块土地,可比他们在原籍的条件好多了。

而屯田都尉的人选,徐晃向刘照推荐了麹义。对于麹义的情况,刘照不仅有从史籍了解过,还从徐晃、关羽的报告当中,有了更为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因此,再三思虑之后,刘照觉得麹义还算是个恰当人选。首先,麹义深通羌情,又擅长打仗,有在上河地区立足的本事;其次,麹义出身于安定豪族,在当地有足够深厚的人情关系,因此,由他来出任上河屯田都尉的话,万一遇到什么困难,而刘照又一时照应不到的话,麹义也能在当地就设法解决掉。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原本,刘照还想拿上河地区作为试点,来进行同化羌族的诸般尝试。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各地的汉军都多多少少的接纳了不少羌族俘虏,其中尤以陇西郡为多。襄武一战,除了北宫玉和滇吾等人跑得比较快,其余的诸羌部族几乎被庞德给一网打尽了。战后,鲍炜担心如果将这些羌人俘虏全都放回去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再次作乱,因此,鲍炜便把所有的羌人俘虏,不分部族,甚至不分身份高低,全都编成了役夫,在陇西各地服劳役。

如今,鲍炜也在为如何安置这些俘虏而烦恼。继续把这些俘虏当成役夫来使用,显然是行不通的——羌人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做苦役,因此,必须要有军队来看管、监督他们。但是,随着凉州战事的结束,陇西郡大部分的军队都会就地解散,回家务农。剩下不多的一点常备兵力,还要用来镇守要害之地,防备周边的诸羌部族,实在没有余力来看管这些俘虏。若是因此而增加陇西本地的常备兵力,不仅会增加陇西本地百姓的负担,而且显得有些得不偿失——战争时期所需的劳役数量,显然要比平时多得多,因此,战争结束之后,羌人俘虏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陇西本地所需的劳役数量,鲍炜要面临“白白养活”这些俘虏的问题。

虽说不能白白养活这些俘虏,但若是将其白白放掉,鲍炜也有些不甘心。思来想去之后,鲍炜觉得,仿照朝廷当初安置黄巾降卒的先例,让这些羌人俘虏也去屯田,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既不用糜费钱粮来养活他们,也不至于放虎归山,留下后患。

鲍炜原本想在河首地区设立屯田营,安置这些羌人俘虏,但是刘照在收到鲍炜的报告之后,却动了在上河地区安置的心思。一来是上河地区的条件比河首地区好,更容易养活大批的俘虏;二来,正好让这批羌人俘虏与在上河地区屯田的汉人士兵杂居,尝试着从根本上汉化这些羌人。

但是,随着上河屯田都尉的人选被确定为麹义,刘照的这个想法便有些行不通了。麹义是个标准的武夫,又特别痛恨羌人,因此,可以想象得到,这批羌人俘虏到了麹义治下之后,肯定会沦为奴仆之流,饱受虐待。这样不仅不利于这批羌人的汉化,更有激起羌人暴力反抗的可能,刘照可不想看到凉州再发生一场羌乱。

因此,这批羌人最终还是按照鲍炜的想法,被安置在河首地区屯田,对刘照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朝廷的诏令抵达凉州后,


状态提示:第346章 董扶与刘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