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看我月夜下狄道(二)
游牧民族是天生的猎手,在长期的射猎和放牧生活当中,他们依靠不断的实践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队作战风格,追踪、捕杀猎物,正是他们的长项。
辛曾以为自己抛弃步卒,便可以凭借马力,率先逃回成纪。但是他忘了,他的敌人,是羌族骑兵,而这支骑兵的首领,又是羌人当中少有的英杰之士颠吾。
辛曾所率的骑兵,大部分都是从汉阳诸县征召来的骑士,他们的武器、装备和马匹,全部都是自备的,因此,除了少数豪强子弟外,其余的骑士都只配备了一匹马。
这便是农耕文明的不足之处了。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家家户户都会养马,自然不虞马匹缺乏。而农耕文明,一方面来说,生产力的确高于游牧文明,如果丰收的话,以粮食代替部分草料来饲养马匹,不仅能给马匹提供更充足的营养,还可以打破放牧条件下,马匹春痩秋肥的自然规律,可以让马匹一年四季都保持充沛的体力。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饲养马匹的成本,确实比放牧要高出许多,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这就意味着,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马匹,更多的时候,大规模养马都是一种国家经营的行为。
汉代,太仆就是专门负责为国家养马的官员,其下不仅有未央、长乐、龙马诸厩,还在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设有牧官,养马将近三十万匹。
有了如此大的养马规模,再加上饲养的便利之处,使得汉朝在屡次征讨匈奴的战争中,稳稳的占据了上风。原因很简单,我有粮食可以喂马,就不必等到秋天马匹膘肥体壮时,才能大规模的动用骑兵,相反,我还可以专门挑春天刚到,草原上的马匹经历了一个冬天,体内的脂肪消耗得厉害,体力不足的时候,与你交战,这样,毫无疑问是我在马匹方面占据了上风。
而且,匈奴的疆域虽大,但却不是遍地都有水草丰茂的草原,而大汉的国土上,两条母亲河之间,有的是大面积适合耕种的土地。这样一来,如果大汉真的举全国之力,依靠粮食来饲养马匹的话,在一场大型战役当中能够调集起来的马匹,甚至会超过匈奴。马匹的数量有优势,这就意味着骑兵的行进速度、行进路程以及马匹的体力,都占有优势。
然而,这些优势,对于眼下辛曾所率的骑兵来说,都不复存在。地方上的郡国兵,军备本身就不怎么精良,除非是朝廷征调,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否则,各地牧官处饲养的马匹,是不会调拨给郡国兵使用的。
而阿阳的这支部队,更是盖勋在得不到刺史左昌哪怕半点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拉起来的,其军备的状况,就更加差劲了。一应的军械、马匹,几乎都是士兵们自备,自然,除了少数慕盖勋之名从军的豪族子弟外,其他普通人家出身的士兵,就只能备的起一匹坐骑了。
相反,追击他们的颠吾所部,却是人人配有双骑,追上辛曾率领的这支汉军骑兵,只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面对四散溃逃的汉军步卒,颠吾只派了少量的骑兵,去追赶、捕捉,很明显,这些溃散的步卒,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威胁了,手下的儿郎们能抓多少算多少,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而逃走的那支骑兵,才是汉军部队的精华所在,不消得说,汉军中的首脑人物,应该都在骑兵队伍当中——虽说装扮成普通士兵,混在步卒当中逃跑,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一来那样会有损将领的颜面,二来,与步卒一起逃跑,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谁都知道,两条腿是决计跑不过四条腿的。
颠吾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缀在汉军身后,一路不紧不慢的追了过来。
汉军骑兵一路狂奔,马匹的体力消耗得极快,没过多久,行进速度就慢了下来。听到后方的哨探,不断的传来敌军渐渐逼近的消息,辛曾心乱如麻,不知所措。
就在此时,队伍当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吵闹声,众人看时,原来是左昌派来的使者,正在向阎亮部下的骑兵索要马匹。
原来,阎亮早就留了个心眼,将阿阳城中为数不多的官养马匹,给强征了过来,保证自己的部属一人双马。一路行来,阎亮等人不断的换乘马匹,所以坐骑仍旧保留了相当的体力。
而这名使者,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想索要一匹体力充沛的坐骑,率先逃往成纪。
阎亮的部下,一个个嘴角噙着冷笑,丝毫不理会那名使者的叫唤,正当使者大发雷霆,威胁要动用军法处置的时候,阎亮拍马迎上了上去。
人们都以为,阎亮是去劝说使者的,有些人甚至以为,阎亮会护送使者,以及其他几位首脑,先行向成纪进发。谁知,阎亮来到使者的身侧后,竟然拔刀、拧腰、弹臂,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挥出了一记漂亮的劈斩。那使者一语未绝,头颅便已经滚到了地上,双目圆睁,仿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般。
阎亮倏忽的跳下马去,捡起了使者的头颅,又倏忽跳上马来,一手高高的举起头颅,大声喊道:“此人临阵脱逃,扰乱军心,已经被我斩了!再有妄言逃跑者,此人便是榜样!”
士兵们见了,不少人居然高声叫起好来。盖勋却是一阵苦笑,而那辛曾,则吓得在马上瑟瑟发抖。
“盖长史。”阎亮打马走了过来,对盖勋说道:“还请盖长史先行撤离,我来阻击叛军的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