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穿越重生>农家绝色贤妻>第383章 双季稻

第384章双季稻

渠到底在春种的时候没有修好,兵乱马乱的插完秧方安和还有林靖遥以及方子浩便迎来了童生考试,通过了童生考试才有资格考秀才,虽然不是什么正统的科举考试,不过三个小子都严阵以待,每天都挑灯夜战,连带着家里的气氛也很严肃,张氏比他们三个还紧张,地都顾不上了要过来亲自伺候吃喝,林芸希知道他爹一辈子都是老童生这事给她哥和她嫂子很大的压力,要是过来放心就过来吧,没想到张氏来了以后就开始失眠,怎么累都睡不着,怎么开解都不行,好在童生考试很快就到来了,三个小子都没有惊险的通过了,张氏大哭了一场后便睡了过去。

童生考试之后便要开始准备三年之后的科考,张阔心虽然大的没边还是惦记着这几个弟子的,特意写信让方安和和林靖遥以及村里另外三个考上童生的孩子去张家继续读书,因为方子浩已经是在那里扎根,所以几个小伙伴过去很快就适应了,当然,如果那些同龄的同窗不天天的打听元柏太子的事情的话就更好了。

种水稻的时候林芸希又做了两件轰动的事情,一件是水刚化开的四月初便插秧种稻子,而且还划出三十亩水地准备种两季稻,第二件是教人在水稻里养鱼。

种地的人都知道西北四季分明,很难像江南那样一年收两次,在幽州种两次只会落到稻秧还没成熟就被冻死颗粒无收的后果,这样做无疑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浪费这一年的光景还会耽误这三十亩地的收成,就因为这个有不少人都来找林芸希,劝说她不要胡来,所有人都承认林芸希确实很聪明,每个点子都是打破大家常规想法又有奇效的,但是再厉害也没法改变这里的气候和种植条件,江南还开着花的时候幽州都开始刮白毛风了,这能比吗?而且天还没有暖和过来就把稻子秧插下去恐怕很难成活。

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苦口婆心的劝林芸希不要冒险,这样折腾下去别说两季可能连一季都收不到,瞧着家里快被踏平的门槛,林芸希很是无奈,只得跟他们解释她并不是异想天开,影响水稻最重要的是温度、光照和水,水稻的生长周期是四个月左右,而幽州能符合这些条件的月份大约七个半月,在早稻收割前就把晚稻的稻秧养好时间上是可以行的通的,不过她的什么温度和光照其他人听着实在玄乎,只是瞧见林芸希那笃定的态度才将信将疑。

相比双季稻,水稻里养鱼的质疑声要小很多,因为林芸希特意说了等到稻子的秸秆长的粗壮了再把鱼放进去,那样的话鱼便咬不动稻子也祸害不了稻子,鱼能吃对水稻有害的害虫还能清楚稻田里的野草以及松土,能让稻子长的更好,讲出来以后大家都明白确实是这个理,不过谁之前也没有想过要这么做,也不能怪大家种地不动脑子,每家每户就那么点地,一家老少都指望着,哪敢冒一点风险啊,现在也就是林芸希说的,换个旁人出这个主意铁定得被人用吐沫星子给淹了。

即便理解了稻田养鱼的方法,不过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做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看看今年效果怎么样,如果真的像林芸希说的那么好明天再做也不迟,再胆子稍微大点的决定拿出一亩半亩的试一下,当然他们能这样做全是因为相信林芸希,相信林芸希能像带着方宜春那样带着他们做成了这事,还有准备家里的稻田都养鱼的,这样做的也不少,俱是一副决然的模样,搞的林芸希反而十分的紧张,这要是有什么事她岂不是成了罪魁祸首,所以她想给大家讲了可能出现的后果,让他们先心里有个准备,不过除了田埂漏水鱼跑光了她还真想不出别的??????

等到方家开始插秧的时候十里八乡有不少过来看热闹,比正常早种半个月而且一种就是三十亩,实在很难不令人瞩目。这种事情被围观林芸希还有些不太自在,毕竟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实在有些多,不管是羡慕的还是猜疑的都让人没法呆的舒服,所以她简单了交代了两句便回家了,她回去以后,稻田那边便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等忙起来就没有人再关注这事,林芸希又继续种蘑菇和青菜,去年种的满山的各种果树也蹭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那三十亩的水稻在牛家村和方家村的注视下茁壮的活过早春然后在七月中旬的时候到了收割的季节,然后最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河边三片田十分的醒目,一片已经枯黄成熟一片还是青绿的秧苗,还有一片处于半成熟的样子,为了不耽误晚稻的种植,林芸希提前雇好了人,一天之内就把将三十亩的稻子全都给收了然后当天平整地以后又把秧苗给全插好。

林芸希这边忙着从土里刨银子,方岁寒那边也没闲着,半年之内端了好几个窝令当地衙门头疼的山贼,一个职责是巡查督视的宣抚使却跟山匪水匪卯上这也是几朝几代以来的头一遭奇趣,不过因此受惠的百姓却是给方岁寒送了绰号——宣抚使将军,在百姓声望颇高,期间皇帝也赏赐过几次,不过多半是因为方岁寒跟太子元柏的特殊关系,因为这半年以来皇帝的病越来越厉害,时常就不能上朝,朝廷上下这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再纠结这太子之位到底合不合祖宗的规矩都对元柏变的恭恭敬敬的,毕竟上面那位要是有了什么不测这位还未及弱冠的小太子可一转身就登基,这个时候还跳脚闹的以后可就得被狠狠的打脸,虽然还


状态提示:第383章 双季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