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嘴上说不怕长孙渊宏,而实际上对他还是十分忌惮的,现在明知道上京有变,殷柔身处险境,但他却不敢从河东抽调走一兵一卒。经过一番商议,他最终还是听从了邱真的意见,坐观其变,等确切的消息传回之后再做打断。
事过探子的情报开始象走马灯似的连续传回。让唐寅稍微松口气的是,传回的情报确认殷柔确实是随天子以及朝中大臣逃亡到了安国,在唐寅看来,只要殷柔没有落到川国和贞国的手里,那事情就好办得多。
接下来的情报则多属坏消息。天子携后宫家眷和满朝大臣北逃,川、贞两国的联军不依不饶,随后追赶,大有不把天子擒下不罢休的架势。在天子北逃中,有对其它诸侯国发出求援,其中也包括神池。
不过各诸侯国的反应却令天子大失所望,甚至是绝望,神池完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它以中立为借口,称自己向来不插手帝国或者各诸侯国内部的事务,至于发生什么纠纷,也已经由天子和诸王协商解决。
而其它诸国也找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拒绝援助,就连口头上的声援都没有。其中最令殷谆气愤难忍的是安国。
天子逃亡进安国境内,安国的国君越泽畏惧川、贞两国的联军,缩在都城里,连见都未敢见天子,也没有让天子躲进安国国都避难,而且还下发文书,命令安国的各郡、各县、各城也都拒绝天子进入。如此一来,殷谆及家眷、大臣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逃亡。
各诸侯国的纵容和畏惧,大大增强了川、贞两国的气焰,上京的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两国的主力大军已大张旗鼓、堂而皇之的追进安国。
在没有经过安国同意的情况下大军贸然进入,这和入侵没什么分别,但越泽没敢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安国百万大军惧不敢战,眼睁睁看着川、贞联军在安国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的追杀天子。
不过川、贞联军也未敢在安国放肆,只是追击天子一众,即为扰民也未抢夺财物,双方好象心照不宣似的,一方闷头追天子,一方放纵不管,值得庆幸的是,安国没有协助川、贞联军捉拿天子,不然殷谆跑的再快,也得落到安国的手里。
由于安国对天子拒不收留,殷谆一众没有办法,纵穿安国地境,向北方的莫国逃去。
安国不敢与川、贞为敌,接纳天子,莫国的国君邵庭更是个没主意的人,一听天子向莫国逃来,还把川、贞联军引来,他当即就要下令封闭莫安两国边境,防止天子进入莫国。
莫太子邵方和右相董承立刻站出来反对,即便莫国不想与川、贞两国为敌,但也不能将天子拒之于门外,最好的办法是效仿安国,任由天子进入,但己方拒不接纳,当然也不禁止川、贞联军的进入,至于天子要逃向何方,那就和莫国没有关系了。
邵庭觉得邵方和董承所言有理,当即采纳,并马上,不能让天子进入莫国任何的一城一镇。
川、贞两国的穷追猛打,安、莫两国的冷酷无情,神池和其他诸侯国的事不关己,让殷谆品尝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当初高高在上的帝国皇帝,现在却沦落成了灾难瘟疫,人人都惟恐避之不及,偌大的昊天帝国,竟无一处容身之地。
当殷谆逃到莫国,看清楚莫国的态度后,他也彻底绝望了,这时候他甚至都不打算再继续逃亡,任由川、贞两国把自己抓住算了,要杀要刮也随他们的便。不过下面的大臣们可不想就这样放弃,纷纷劝说殷谆,既然莫国不接纳天子,就再向北跑,毕竟北方还有风国和宁国。
大臣们这么说倒并非是为殷谆着想,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人们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己方落入川、贞之手,两国未必敢对天子怎么样,但自己这些大臣一个都别想活,川、贞两国首先做的肯定是清洗天子身边的大臣,然后换成两国的亲信担任,架空天子的权利,将天子牢牢控制住,然后再一步步的图谋皇位。
这时候,殷柔反而没有劝说殷谆继续向北逃,她现在更多的是害怕,她不知道唐寅曾经对自己的那些甜言蜜语、山盟海誓究竟是不是真的,一旦风国也和安、莫两国一样,对天子、对自己拒不接纳怎么办?那不但是被上绝路,更是在自取其辱,殷柔害怕看到这样的结果,与其面对残酷的现实,还不如在心中留下一丝美好,所以她反而不希望兄长去往风国。
她是这么想的,殷谆也对风国没报有太多的希望,风国的君主唐寅虽然是他亲自赐封的,但是他和唐寅仅仅是见过一面,他与唐寅的关系和与安王、莫王的关系比起来要疏远的多,连安王、莫王都如此对他,他哪里还敢指望唐寅呢?
他和大臣们一商议,决定向西北的宁国方向跑,首先宁国的国力在北方是最强的,其次殷谆对宁王严初印象极佳,觉得他是个即年轻又极具魄力的君王,只有他有实力、有胆量敢与川、贞两国为敌。
殷谆和朝中的大臣们想的是没错,如果在平常时候,严初脑袋一发热,没准真就接纳天子了,但是现在,宁国自身都难保,北方和杜基作战正酣,东方与风国大军隔河对峙,双线作战,百余万的中央军损失惨重,所剩无几,都城兵力空虚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再给宁国十个胆子也不敢招惹川、贞联军,让宁国的南方再发生战事。再者说,如果接纳了天子,那以后宁国由谁做主?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