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威仪浩『荡』/p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p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p
在大家休息的间隙,张小山与李斌共同欣赏着大成门两侧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东阳为孔庙所题对联。/p
“张哥,谢丽导游时各小景点之间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比如从奎文阁到大成门游览的就有点仓促,而恰恰这部分又很重要。我们再去看看吧。”李斌提议道。/p
张小山的思想刚刚开过小差,对谢丽在奎文阁的讲解也没什么印象,李斌的话正合他意,连忙说:“好啊,再去转转,正好听听你这个大文化人的讲解。”/p
“李馆长亲自讲解啊!我也去。”吴玫突然在二人身后说道,倒把张小山和李斌吓了一跳。/p
“原来是吴大美女啊,你突如其来地吓了我们,是不是要给一点补偿呢?”李斌和吴玫开起了玩笑。/p
“不知李馆长要什么补偿呢?”吴玫知道李斌不会把玩笑开过分,大方而主动地问道。/p
“很简单,你把我和张哥两人的胳膊挽着就行了。”李斌边说边伸出了手臂。/p
吴玫毫不犹豫地站到中间,挽住两人的手臂,催促道:“行了吗?快走吧。”/p
好在假期已过,游人并不太多,三人并排慢慢往前走,倒没有对他人造成大的影响,但还是有人投来了好奇的目光。/p
李斌似乎很享受,张小山却不大自在,他觉得在主张“克已复礼”的孔圣人的地盘,这样好像有点违背圣人的教诲。/p
正在这时,从后面传来王英的声音:“吴玫,你没有伴吗?我给你做伴。小山,你让一让。”王英说着,『插』进张小山和吴玫之间,挽住了吴玫纤细的腰身。/p
感觉到了异样的李斌主动松开了吴玫,并向王英看去。王英面带微笑地说:“李馆长,我也想听你讲解。张小山是我妹夫,他告诉我你是大文化人。”/p
李斌有点疑『惑』地问张小山:“张哥,你和牛哥是连襟吗?怎么没听你们说过。”/p
此时,张小山已非常自然地和李斌站到了一起,听到李斌发问,不爱说谎的他不太自然地说:“这个,算是吧。”/p
“什么叫算是,本来就是嘛。”王英听张小山如是说,不容怀疑地更正道。/p
“是,是,本来就是,我们不说这个了。你们不是都想听李馆长这个大文化人的讲解吗?前面就是奎文阁了,我们边参观边听讲吧。”/p
张小山冲王英和吴玫两人笑了笑,他希望她们二人顾全大局,不要在李斌面前掉了份儿。/p
吴玫被王英一搅和,本来心里很不舒服,一度恨不得拿出小姐脾气,扭身而去。但喜爱学习的她毕竟知书达理,且张小山安慰的微笑又让她心里好受了很多,于是也恢复了常态,附合着请李斌开讲。/p
李斌本是局外人,不明就里,而且也没有时间往深处想,见几人都想听自己讲解,便笑着说:“吴经理,我肯定没有你们专业导游讲解的好,只能说说我知道的情况。我们面前的这座拔地而起的高阁,即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是中国古代着名的藏书楼。其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即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即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又重修。为什么改名‘奎文阁’呢?因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改名为奎文阁。它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坚固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即1504年重修竣工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而且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奎文阁却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着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p
“那这座奎文阁应该有赞美诗啊,老弟你道来给两位大美女欣赏欣赏。”张小山用轻松的口吻笑着要求李斌。/p
吴玫和王英见李斌的讲解果然不凡,又听张小山要求他给她们二人『吟』诗,都高兴地鼓起掌来。/p
“幸亏我背过几首诗词,不然就要在美女们面前出丑了。我想想,有关奎文阁的赞美诗应该数明朝学者陈凤梧的《登奎文阁》最为有名:/p
嵯峨杰阁出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p
丹碧九霄明日月,牙谶万轴映奎光。/p
沧溟俯视东洋外,岱岳平临北斗傍。/p
何幸登高豁心目,愿从圣道窃余芳。”/p
李斌的普通话水平不错,虽说是古典诗,吴玫也基本上能听懂,王英虽不太懂,但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听来也是一种享受。/p
“这首七言律诗确实景、情、理皆美,那我们就听从陈学者的建议,登阁一览,以豁心目,赏圣人之余芳吧。”张小山说着,迈步走进了奎文阁。/p
阁中一层有《孔子圣迹图》壁画,壁画前的柜台上整齐陈列着明代彩绘圣迹图连环画版本以供售卖。李斌上前买了三本作为送给三人的礼物,并解释道:“这是明代仇英绘制的《孔子圣迹图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