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悉尼歌剧院与《卡门》/p
2005年2月8日,中国大年除夕。/p
北半球的中国,虽说春风正试图唤醒冬眠中的杨柳和小草,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并没有脱去冬衣。/p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虽然时差与中国只有二至三小时,但是季节却完全相反,现在还是一年中的夏季。你看,此刻在悉尼港湾旁的人行步道上吹着海风悠然漫步的杨满仓一行数人,个个都穿着单薄的夏衣。/p
杨满仓夫『妇』和张小山是今天上午空降到澳大利亚悉尼市的,在下榻的酒店休憩更衣和午餐后,杨飞便带他们来到了港湾。按照到澳洲旅行的所有中国人的习惯,首先要参观的就是悉尼也是澳大利亚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自然,杨飞也不能免俗,第一站就是带父母还有同行的张叔叔游览悉尼歌剧院,并在剧院内的贝尼朗餐厅晚餐,然后欣赏歌剧《卡门》。/p
在悉尼歌剧院附近的停车场停好车,步行前往歌剧院的途中,杨飞讲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乌松与歌剧院的故事:1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p
1957年1月29日,悉尼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宣布:约恩?乌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恩?乌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p
1乌松被宣布赢得了竞赛,得到了较为丰厚的奖金。乌松于1957年访问了悉尼,帮助监督该项目的建造。1963年2月,他将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p
悉尼歌剧院从1959年开始动工建造,1973完工,共耗时14年、斥资1亿零200万澳元才正式落成。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大利亚新『政府』与约恩?伍重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亚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悉尼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歌剧院的历史。/p
讲完建筑师约恩?伍重的故事,歌剧院也快到了,杨飞指着艳阳下那为全世界所熟知的剪影说:“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它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海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像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每天有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拍照。”/p
杨飞一句话提醒了张小山,他端起挂在胸前的相机,捕捉歌剧院最美丽的画面。镜头中,立体感十足的悉尼歌剧院可谓光彩夺目,足以让任何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会爱上它,并在脑海里牢记住它独特的造型。/p
悉尼歌剧院反传统的造型使得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到不同的景『色』与观赏体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移景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细部组成上,建筑物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p
拍照留影后,张小山们拾级走上高高的基座,在入口处出示了杨飞早已买好的参观门票(限时1小时、37澳元一张),进入歌剧院内部参观。/p
杨飞在前引路,边走边说:“悉尼歌剧院除了有歌剧厅、音乐厅,还有演艺中心、图书馆、餐厅和酒吧等,位于最小贝壳屋顶下的贝尼朗餐厅主厨是澳大利亚最赫赫有名的大厨y,真是令人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就到那里去吃晚餐。”/p
让我们暂且把晚餐放一旁,先随杨飞逐一参观歌剧院的歌剧厅和音乐厅吧。/p
歌剧厅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