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慈与孝/p
银烛秋光冷画屏,/p
轻罗小扇扑流萤。/p
天阶夜『色』凉如水,/p
坐看牵牛织女星。/p
郢州莫愁湖小岛水榭的临水平台,张小山和王兰坐憩在鹅颈靠椅上,清幽幽的湖水倒映着天空的点点繁星。仰望着头顶星光汇聚而成的银河,张小山不由『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秋夕》。/p
这是多么清朗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亮,都要大,它们似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银『色』铆钉,固定着一块块用青石拼接而成的地球的天花板。/p
“兰兰,你看那天上的星星像不像一颗颗钉在青石板上的银钉呢?”张小山问爱人。/p
“你怎么想到了这个比喻呢?”王兰笑着反问道。/p
“是我的祖父祖母让我想到的,”张小山动情地回忆起来:“小时候,每当夏夜,我便躺在屋外的摇床里乘凉,祖父祖母分坐在摇床两旁的竹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为我扇风驱蚊,一边唱着儿歌催我入眠。儿歌非常优美,可惜我只记得这样两句:天上星,亮晶晶,青石板上钉银钉。你说,我刚才的比喻不是祖父祖母教我的吗?”/p
“这两句已经很优美了。小山,你们家是书香世家吧?”/p
“无从考证,但我的老爹爹是族长。我想,没有文化的人不可能做族长吧?”/p
“也是啊。你刚才说的老爹爹是哪个前辈呢?我见过吗?”/p
“我祖父的父亲啊。我们仙桃老家称祖父为爹爹,爹爹的父亲就是老爹爹了。我爹爹去世的早,你没见过,老爹爹你就更没见过了。”/p
“你的祖母我见过。对了,你们把祖母叫什么来着?你看,我都不记得了。”/p
“叫‘哪嘛’,这是我们老家的乡土话,反正是这个音,也不知到底是哪两个字。”说到这里,张小山稍作思考,继续说:“由这两个字,我联想到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术语‘喇嘛’。这个‘喇嘛’和我们称呼祖母的‘哪嘛’音完全相同,但意思不一样。在藏传佛教里,‘喇嘛’是对僧侣的尊称,意为上师、上人,一般是对长老、高僧的称号。那么,我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称呼联想到一起呢?因为它们除了音同外,含义也有相同之处。藏文‘嘛’的含义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慈悲,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人,叫做‘喇嘛’。我们称呼祖母为‘哪嘛’,祖母对孙辈的慈爱不就是至高无上的吗?所以我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是一样的。”/p
“确实是这样,祖母对孙子孙女的慈爱确实是至高无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祖母对于我们就是‘活佛’,就是‘喇嘛’!”王兰完全同意丈夫的观点,而且显得更为激动。因为无论是她自己的祖母,还是张小山的祖母,都曾经对她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爱。/p
“你说的太好了!对孙辈而言,祖母就是佛,就是菩萨。所以我想,我们老家肯定出过一位高人,他要么对佛学有研究,要么游历甚广。有一天,他突然想到,我的祖母对我这么慈爱,就如同慈悲的‘活佛’一样,我何不把藏传佛教里对有着至高无上慈悲的活佛的称谓‘喇嘛’,用来称呼祖母呢?他这样想着,也就这么做了。由于他是乡里的贤人,乡人们都向他学习,于是,祖母也就被叫做‘哪嘛’(喇嘛)了。”张小山进一步分析道。/p
一颗亮晶晶的流星,像河里溅出来的一滴水花儿似的,从银河的当中,飞了出来。它滑过深蓝『色』的夜空,悄无声息地向着东南方张小山家乡的方向急驰而去。/p
“你看,那一定是我在天堂里的祖母,她思念孙儿们了,回去看看。人间几十年,天上还不到一天,她还不知道亲亲的孙儿们都像浮萍一样,飘游到他乡去了。看来,明天我们得回趟老家,去祖父祖母,还有母亲大人的墓前祭扫。”张小山望着流星远去的方向,泪水不知何时盈满了眼眶。/p
王兰理解丈夫的心情,她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夫唱『妇』随是她的习惯。她只是想,自己的丈夫如此重感情,如此真『性』情,他的女同学们,还有吴玫对他那么好,他会不会也对她们投入真感情呢?/p
她默默想了许久,只有一个答案:那是肯定的!那么,我该怎么办?时刻提醒他?时刻防范她?我能做到吗?不能。她自问自答。那我能做什么呢?给他信任,为他天天付出真爱和真感情。试问,他会选择谁?是偶尔关心他的人呢?还是每天为他付出的人呢?/p
“不用说,肯定是我这个每天都为他真心付出的人!”王兰又自问自答。她心中充满了信心,那是她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她对丈夫的信心。/p
“小山,夜开始凉了,别苦苦思念故去的亲人们了,他们在天堂都很好。我们回去吧,明天是10月6号,6号回去,7号回来,8号股市就要开盘了,你又要忙了。”王兰温柔体贴的依偎着丈夫一同站起身。/p
10月8日,股市如期开盘。杨满仓和张小山两个“专业股民”边品着工夫茶边关注着市场动态。/p
国庆节期间,老杨的儿子杨飞专门给他托运来一套上好的工夫茶具和顶级的乌龙茶,并专门嘱咐他放在大户室以作品茗之用。/p
杨飞此举可不是为了方便小团队,尽管他知道老爸有几个谈得来的股友。他是为了让老爸在炒股间隙身心能够真正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