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苟道不死>第177章 演绎世界,偶发善意

第177章演绎世界,偶发善意

早在很早以前,刚入手这些典籍的时候,孟周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那就是不将这些轶闻笔记,各类典籍当成一本本独立的知识载体去看,而是尽可能将不同书籍中的信息连接成一个整体,用这样的方法来丰富他的见闻,弥补因为修行时间太短、历练太少而形成的一些短板。

抱着这样的阅读理念,也是颇有成效的。

但随着阅读的典籍越来越多,孟周发现了一个问题。

同时被多本典籍提及的信息越来越多。

若描述是一致的也还罢了,但真实的情况是,基本上就没有完全一致的。

彼此大差不差,似是而非都算是好的。

甚至有描述截然相反的。

谁为真,谁为假?

哪一本笔记的著述者是亲眼见闻,哪一些著述者只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又或者大家都只是盲人摸象,只得部分,不见全貌,这才造成了各说各话,各不相同的情况?

有没有著述者心思不纯,故意挖坑埋雷的情况?

……

修行者著书的目的,和凡俗人著书有着太多根本性的不同,不能看得太复杂,但也不能看得太单纯,说不定就蕴藏着某些不可言说的目的,或者意图想要传递。

说不定里面藏着一些暗语信息,需要特定的人看到,才能明白其中深意。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他要借这些典籍文字中的庞杂信息还原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修行界,以此弥补历练和见识上的短板不足,就变得困难了许多。

很多信息的真伪,只需要实地去看一眼,亲自去求证一下就能破解。

可他的目的本就是想要省掉这一步么。

那就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线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它们自证,又或者彼此互证,以此不断将“真”提炼出来,将“伪”剔除出去。

但这个工作量就实在是太大了。

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牵扯到这里面去,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

这也是孟周后期的阅读量变小的一个原因。

现在,“万象演绎”就像是一个高效处理器。

那些他有着明确思路,也有能力完成,但却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繁琐过程,在“万象演绎”的帮助下,以超高的效率完成。

且随着孟周的阅读量越来越多,“万象演绎”的处理效率还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

这些信息,被尽数归拢在一起,一个以大量典籍为“原材料”,经由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演绎世界”在孟周心中形成,并且不断扩大。

在这个“演绎世界”中,既有青玄域的山川地貌,又有灵脉煞脉的分布情况。

既有凡俗社会的分布,又有一些灵脉之内的具体情况。

放大去看,甚至能够看到一些生活在这灵脉上的一个个修行势力,他们的内部治理,日常运营,小到后辈新人的上位,例钱月俸的发放以及围绕在这周围的各种龃龉,勾心斗角,大到势力之间的尔虞我诈,恩怨情仇……

还有煞脉中的人类修士与妖兽之间的战斗,各种妖兽、灵植、灵矿的信息介绍……

各种有名有姓的势力、强大的修行者的信息……

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凡是他阅读书籍中提及过的,哪怕只是不经意间的随口一提,都能呈现在他脑海中这个“演绎世界”之中。

最神奇的是,有些信息,在任何一本书籍中都没有具体提及,但通过多本书籍中不同信息的关联互证,却能还原出一些额外的信息。

比如其中一本出自于一个李姓修仙家族的笔记中,提及了家族中一些天才弟子在未曾绽放光彩之前便提前折翼的遗憾往事。

其中一人消失在去一处煞脉的历练之中,后经过族中高手仔细追查,通过一些破碎的法器碎片以及战斗痕迹,确认其人已在与一群妖兽的激烈搏杀中彻底死亡,尸骨无存,成为妖兽的口粮。

但孟周却又通过另几本互不关联的笔记,挖出了一条这些著述者自己都不知道的一条藏在过往历史中的暗线。

那位被人为已经死于兽口的李家天才,其实并没有死,而是假死、脱身、改姓、最终入赘到了另一个强大修行势力之中。

挖出这样一条暗线,并没有耗用孟周多少时间,经过“万象演绎”的梳理串联,那些存在于不同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就这么被串联了起来,并将其完善成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而类似的发现,在孟周读书的过程中,远不止这一起。

这不仅丰富了“演绎世界”中的信息,也强化了不同典籍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

不过,因为典籍数量有限,再加上著书者本身的视野局限,呈现在孟周脑海中的“演绎世界”相比于真实的世界还差得远。

不仅存在大量空白区域,很多被演绎出来的区域,也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经不起放大,稍微一放大,里面就是一片空白。

孟周对此也不在意,他只是将那一本本纸质典籍当成了一种特殊的原料,为“演绎世界”的丰富详实不断的添砖加瓦。

当最后一本典籍内容也被孟周“吃”进脑海,孟周遗憾的发现,自己已经无书可“吃”了。

此刻的“演绎世界”,最丰富详尽的,当然是青玄域。

但在青玄域之外的别处,也出现了许多或清晰或模


状态提示:第177章 演绎世界,偶发善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