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登上皇位的我很慌啊!>第135章 水泥有了,先修路吧

天帝二年正月初六,李元喆忙里抽闲,来到灞桥工业区视察。

在他原来的计划之中,工业区早就应该建立起一堆傻大黑粗的作坊了,但因为与世家的战争而耽搁了下来,目前建成生产的只有砖瓦厂、水泥厂、钢铁厂和木工厂、锻打厂等五个工厂,而且还因为他不在,准备好的蒸汽机械并没有安装使用,也没有培训相应的操作人员,生产全靠人力,只看生产的场面实在是对不起“工业区”这三个字。

因为天气原因,砖瓦厂已经停工一个多月了,没有李元喆的技术指导,冻过的砖坯烧过之后就是一堆豆腐渣。

木工厂也是因为相同的原因处于暂时的停工状态。

还在生产的是不受气温影响的水泥厂、钢铁厂和锻打厂。

李元喆最关心的就是钢铁厂。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没有足够的钢材,推进工业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工业区的钢铁厂说是钢铁厂,实际上只是四座丑到爆的小高炉而已。

阎立德介绍道:“陛下,如今钢铁厂的四个小高炉每天可出铁水四千斤,可得生铁两千斤,熟铁一千斤,钢一千斤,抵得上兵器监五天的产量了。”

阎立德脸上有一些喜悦邀功的意思。

要知道大唐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就是兵器监了,每天的钢铁产量不过是一千来斤,而且大部分都是生铁和熟铁,钢的产量则是全看运气,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出个五六百斤,运气不好一斤也没有,主要还是靠百炼法锻打出来,关键是兵器监的这点产量是三百多人的成果,而钢铁厂只用了不到两百人就达到了他们五倍的总产量,而且每天还能稳定的产出一千斤好钢,简直不要太厉害。

不过李元喆却是很不满意,呀呀呸的,四座小高炉每天出两吨多的钢铁有什么好骄傲的?

这点产量放到后世我都不敢说出去好吗?

怕丢人啊!

后世随便一个大面积整顿前的乡镇小铁厂没个每年大几十万吨的产量,你出门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

每天两吨,是要我钻地缝吗?

他皱眉道:“朕记得设计产能是每座小高炉每年出铁水三百吨,也就是将近六十万斤,为何连一半的产量都不到,是高炉有问题吗?”

阎立德闻言,脸上的喜色消失,垮着脸道:“陛下,并非高炉的问题,而是铁矿石供应不上。”

“怎么会?朕不是让河南府往长安送铁矿石了吗?”

李元喆疑惑道。

“回陛下,河南府的矿石是运过来了,但是并非全都供给工业区,将作监、兵器监、长孙家的炼铁坊都会分走一部分,分到工业区的自然就少了。”

阎立德解释道:“而且就算是全都供给钢铁厂也不够啊,河南府的铁矿产量就那么些,还只能趁着运河丰水期的时候运过来,实在是供不上啊!”

李元喆这才发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通状况的认识过于乐观了。

在外边来回征战几个月,他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经阎立德一说,他才想起来大唐的道路基建近乎没有,那些官道是真正的“水泥路”,晴天遍地土,雨天一地泥,通行人马还能将就,但是要走货车那就是只能呵呵了。

运河也有问题,杨广把几条古代河道连在了一起,顺利的把江南和北方联系了起来,让南北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现实,但也仅仅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真要说运力还真不见的有多大的提升,主要是有些人工挖掘的河道太窄,限制了货船的吨位,直到李世民和李治对大运河进行了修缮之后才在武周时期真正成为了黄金水道。

再有就是大唐的采矿业相当原始,挖掘铁矿石之类的硬矿只能靠烧或者是敲,产量没办法快速增长。

“看来自己还要挖地球呀!”

“火药开矿也应该提上日程了!”

找到问题所在,李元喆不再纠结钢铁产量的问题,在阎立德的带领下又视察了锻打厂和水泥厂。

锻打厂本来是有水力锻打机的,可现在是冬天,动力渠里的水冻结,锻打只好靠人力抡大锤了。

李元喆知道这是当初设计的问题,他忽略了冬季关中寒冷的气候对水力的影响,这事也怪不到别人头上。

他暗暗决定年后想办法把工业区的动力问题给解决了,否则工业区就是个大手工作坊。

最后他来到水泥厂,此时水泥厂的一座窑炉正在装料,上百人在寒冷的冬季里忙得热火朝天,将一筐筐原料放入窑口之中。

李元喆问道:“水泥产量如何?”

提到水泥产量,阎立德又恢复了自信,拍着胸部道:“每月出水泥上千吨,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大明宫每月只能消耗一半,剩下的按您的吩咐交给了李易掌柜,据说在长安卖的很好,许多达官贵人买去硬化自家的花园鱼池和宅邸里的地面,臣家里的庭院也做了硬化。”

“您别说,这水泥还真是好用,地面硬化之后,雨水不积,也不怕化雪,还能晾晒一些粮食等东西,端的很是好用。”

李元喆点头。

水泥的好处他自然是知晓,前世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生活了十几年,他对水泥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甚至到了冬夏就骂街的程度。

水泥最大的作用其实不是修建高楼大厦,而是修路!

想到大唐那糟糕到极点的陆路交通,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修几条联通各大城市


状态提示:第135章 水泥有了,先修路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