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听了陆林的话,好像就不那么纠结了。
确实,他爹当年肯定也知道自己绝对不可能满意被建文那个黄毛小儿操纵的。
所以早早把他分封出去,还弄到了北平那么远的地方。
为的就是不让他干涉皇权,不会出现现在太子跟老二老三之间的争斗。
但是他不也照样造反了嘛,干涉不到皇权,但皇权照样干涉不到他。
哪怕是要派兵过去攻打,行军都要一段时间。
这是他爹的失策。
所以现如今他不能犯同样的错误,现在自己还活着,太子还健在,老二老三自然不会怎么样的。
但等他百年之后,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还是把老二老三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这样他们有什么异动,掌权者能第一时间知道。
同时,老二老三有了约束,也会有所忌讳,或许真的能避免靖难重演。
“身在帝王之家,有时候真的身不由己。”
朱棣无限感慨,有时候他甚至怀疑,当初自己靖难,是不是错了。
若是当初他不造反,而是带着自己的子孙安安分分的在北平生活,今日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他现在似乎面临着跟他爹当年一样的抉择。
他不知道他爹当初为何不选择他,而是选择建文。
但是他心里很清楚,他为何选择太子,不选择老二。
虽然老二像他,杀伐果断,打仗更是一把能手。
但是治国,他还是差了些。
太子虽然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甚至几乎没有上过战场,平日里还爱跟他作对。
一说打仗太子就跟他唱反调。
但是不得不说,太子仁德,比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更知道该如何让国家繁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太子也不是不能打仗的,想当初靖难,他跟老二老三在外征战,建文派人切他后路,攻打北平。
是太子带领北平仅有的兵马,将建文的几十万大军打了回去,保住了北平。
不是太子,靖难能不能成功,还是两说。
而且现在的大明,几乎没有很强大的敌人,要求必须要一个骁勇善战的君主坐镇。
相反的,那些强大的敌人,那些能对大明构成威胁的人,已经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的大明,需要一个像太子这样的君主,让国家休养生息,繁荣昌盛。
所以老二不合适,他登基之后,会跟自己一样,动不动就要打仗,每天想的都是扩张土地。
“你不是会占卜嘛?替我卜一卦,看看我能活几载。”
他看着陆林,肉眼可见的沧桑。
无数战争没有击垮这位千古一帝,如今却被子孙折腾得疲惫不堪。
哪怕是尊贵如帝皇,也逃不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定律。
陆林没给他算:“你记不记得我跟你说过,你会在五十岁那年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朱棣闻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陆林的意思是,他至少能活到五十岁。
现在还早着呢。
“好。”
朱棣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就快迁都了,你准备准备。”
“我……还是想留在南京。”
迁都,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肯定是要迁过去的。
甚至早在年初,官府就开始从南方把百姓迁到北平。
北平现在还是个边境城市,人口不多,土地开发有限,生活条件一般。
所以要想让北平快速的繁华起来,最简易的办法,就是把南京的东西全部迁过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
只要有了人口,那一切都能慢慢发展起来。
没有足够的人口,一切都是白搭。
但是陆林既不是普通的百姓,也不是皇亲国戚,迁过去的意义不大。
“为何?北平不好吗?”
朱棣似乎没想到他会不愿意去北平,之前让他去北平督工,一方面是为了给他打响名气。
一方面也是让他对北平有点印象,让他对北平产生一些归属感。
为将来迁都做准备。
可没想到,他居然还是不愿意去北平。
“北平很好,但是我无心仕途,还是留在南京吧。”
陆林没敢直接说,后来这几年,党争过于残酷,他不想在搅和进去了。
留在南京,远离朝堂,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不也挺好的?
朱棣皱眉:“你如今也没有入仕途啊?”
“即便去了北平,也没有人逼你入朝为官的。”
“我知道,但是不入朝为官,也不代表我就可以远离权力中心。”
他如今可是太子的女婿,不管他做没做,愿不愿意,汉王跟赵王都会把他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更何况这次,是他去把两人带回来的,他们更加认定,陆林已经参与党争,跟太子一起,对付他们。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他们不对付他,但是他看到他们对付太子,难道真的能袖手旁观嘛?
显然是不能,比如上次太子的迎驾事件,这次他们造反,自己都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王显然也把他当成眼中钉,所以才会在大权掌握之后的第一时间,就来收他的马场。
“我还需要你。”
朱棣不得不承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对陆林,已经产生了依赖,什么事,都想跟他聊一聊,这样心里才有底。
陆林张嘴想说什么,忽然有个老太监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神色十分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