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这一年宋九花掉了不少钱,西北筑堡修路,对丰州的部分补助,对辽东的援助,以及增加的三万乡兵,河北河东也新增了一些堡砦……
但在三司统计后,事实与太平兴国三年军费相比。不但没有增加,相反的还减少了五十来万。
赵匡义看后很愕然。
不过随后细想就明白了,太平兴国三年军费不少,因为准备征伐北汉,甚至想收回燕云,宋朝扩军到了三十多万。
现在前线轮戍的兵士增加了,赏赐抚恤增加了,可实际从去年夏天后前线并没有大的战事,因此赏赐抚恤几乎忽略不计。是增加了许多表面的支出,但暗下里养兵费用在急剧下降。
因为宋九的调节。不仅后方禁兵七成化为农村驻兵。前线也在大肆营田。甚至养猪养羊。
许多地区屯兵供给若无大战来临,几乎做到自给自足。在前线节约一石粮食,可能相当于在后方节约十石粮食!特别往后,宋仁宗时甚至在后方价值几文钱一斗粟运到前线能值上千文。
史上种世衡开始于西北营田得功。不过后来因为多是城市兵,史载纨绔子弟,实际让城市兵如何做好耕种?正是宋九将城市兵向农村兵,特别是后来征召的士兵一起屯于农村,他们平时就是农民,习惯耕种,因此到了前方营田,迅速得功。
这也是一复古。
宋九的办法就是唐朝在青海等地的营田改进版。
但在唐朝很苦逼的,没有轮戍。没有多少补贴。但这是经济造成的结果,若是象宋朝这样玩,顶盛时一年军费可能用达一亿多,那么唐朝早就完蛋了。
说来不新奇,可是节约的费用是惊人的。
为此宋九仍在西府不断地调节。替朝廷进一步的减少不必要的军费开支。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看似这一年来宋九花掉不少钱,实际并没有花去多少。
宋九将它献上来非是邀功,他的功劳太多了,不必须邀功来让赵匡义反感。只是宋九用它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个统计会有误差,但不会差距两百万,那一年军费未必少用,可是国库盈余多少?现在又盈余多少?不要说赈灾,堵缺的费用是来到内库,赈灾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下去,若是有当年的盈余,即便有这场大灾,军费没有过份透支,也足以平安度过。
非是西府多用了钱,而是东府出大事了。
宋九递上去,什么都不说。
西北解释了不知多少遍,至于河工,自从郭贽下去后,东府成了赵普的私宅,自己说了能执行吗?
赵匡义叹了一口气。
一山不容二虎,自己当年怎么就与赵普容了那么多年?
看到是到了选择的时候。
于是说道:“散吧。”
陈从信道:“陛下,那河工……”
“再议。”
宋九心中一声叹息,还枉他冒着大雨,顺着黄河看了两天,但看样子又不了了之了。
大家退下,陈从信忽然从后面追上来,在宋九耳边低声说道:“如此大灾,首相有失啊,不对,与你无关,乃东府有失也。”
宋九盯了他一眼,随着微笑地摇摇头。
这个人是赵匡义的心腹,赵普的政敌,但不是自己的战友。
他用心也不良。
按理说这两年灾害连连,特别这样的大灾,稍稍用一点手腕,赵普要负责任的,那怕自己讲了天气原理,可包括自己否认神灵存在么?天人感应还是这时代的主流。
不过自己不能说。
一是自己说了,会让赵匡义反感。
二是若往歪处上想,为什么有灾害,赵普与赵匡义搞的那些妖蛾子,但有赵普的份,也有赵匡义的份。
实际民间开始在议论,自己说出来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宋九不知道赵匡义开始逼宫了,只隔了几天,赵匡义将赵普喊来训话:“我视万民如子,念其耕稼之勤苦,军国用度所出,恨不能全部免掉也。因此令两税三月交税限期特意延长一个月,可官吏不体朝旨,个个如狼似虎,对民捶挞如家常便饭一般,此事尤伤和气,应下诏让地方官吏严格执行。”
赵普立即去写草诏书。
前面诏书写完,赵匡义又将他喊来,骂道:“你派出的赈灾官员都在做什么,听说一个个都赖在京城不离开,他们不去地方,百姓税赋减免怎么落实?地方官吏耽搁了缴税怎么办?”
赵普头上冒汗了。
诏书下达,赵匡义又将赵普喊来,呵责道:“荆湖江浙淮南诸州,每年上供钱帛,但这些官吏怎么想的,看到那个百姓有钱,便让他押运钱粮进京。他们个个老实愚鲁,无御下之术,而篙工船夫,皆顽猾之辈,这些高户如何是他们对手,这让多少百姓因此破产,真是人间悲剧啊。”
赵普一听整傻了眼。
这几个地区非是广南,实行了免役法,按照宋朝役法,皆是三等以上户担任差役,不让他们押,让谁来押运?
但知道赵匡义是在鸡蛋里挑刺儿,只好含糊地写了一道诏书,诏自今直遣牙吏,勿复扰民。牙吏还不是高户担任的?
然而赵匡义也急了,老先生,非得让朕将话说白了你才走了。
因此刻意将所有大臣留下来,当着大家的面说道:“国家事不能以大小相待,都有利害,朕近来比阅,看到削藤者每条削去十之七八(指运到京城做家俱的税藤与贡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