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从夺舍扶苏开始>第4章 大分封

就在英布想入非非的时候,扶苏主动和王离谈起了分封的事情。

在咸阳,继位皇帝之后的扶苏宣布,大秦将继承周朝传统,重新实行分封制。

这也是扶苏能得到宗族的极力拥护,顺利登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谨的说,大秦目前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目前,大秦一共四十个郡,二世皇帝扶苏直接管理二十个郡,其余二十个郡用来分封始皇帝的剩余二十个儿子为王。

每位皇子都得到了一个郡的封地。

一口气分封出去了半个天下,不可谓不大气。

在之后的六国复辟叛乱中,这二十个诸侯王国遭到了六国余孽的沉重打击,十不存一,因而造成了史料的严重缺乏。

使得二世皇帝所封诸侯王的二十个郡成了一个谜,究竟是哪二十个郡呢?

甚至有人质疑,二世皇帝从来没有进行过分封。

这就是著名的大分封之谜。

直到六百年后,三十世皇帝时期的史官裴氏才一锤定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裴氏在其所著的《秦史集解》中明确写到,“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十三年,取东越、南越地,为闽中、桂林﹑象郡﹑南海四郡。秦始皇三十七年,二世皇帝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巨鹿﹑邯郸,齐郡﹑琅邪、东郡,陈郡、泗水﹑九江﹑鄣郡﹑会稽﹑薛郡、闽中、桂林﹑象郡﹑南海分封诸弟,凡二十郡,史称二世大分封。”

……

早在扶苏出关之前,就已经有公子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位了。

也对,万一扶苏反悔了呢,要知道,始皇帝已经明确说过不允许分封了。

关于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在大秦的朝堂上产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始皇帝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淳于越就极力劝谏始皇帝实行分封制。

淳于越说:“臣闻殷周千余岁,封子弟功臣之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若有田常、六卿之叛,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未之有也。请陛下立子弟为王,以绝后患。”

当时这也是大部分朝臣的意见,大秦宗室尤其支持这种论调。

丞相李斯是最善于揣摩始皇帝的心思的人,因而极力反对分封。

他说过去几百年战乱不休,天下共苦,就是因为周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如今陛下重新统一天下,淳于越却建议陛下重新分封,实在是以古非今的腐儒之言。

此外,他还建议将腐儒们所著的百家之书尽数焚毁,以免百姓受到蒙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焚书”。

始皇帝赞同了李斯的说法,他也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子弟为王,后来血缘关系疏远了,天下诸侯相互攻击,周天子也不能禁止了。现在天下统一了,再实行分封,就是制造祸端。

于是始皇帝力排众议,宣布大秦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

现在扶苏突然违背始皇帝的命令,重新分封始皇帝的其他儿子为王。

天下尽握,却突然舍弃一半。王离确实不太理解。

扶苏看了看王离,笑道:“王将军,始皇帝死后,山东六国必将复辟,卷土重来。你说那些二千石的郡守,能靠得住吗?能靠得住的,只有我嬴氏子弟,只有我的骨血兄弟,这就是我分封诸弟的理由啊。”

王离心中震惊,暗想:“六国余孽虽然不少,这些年也一直在造反,但规模一直不大。难道始皇帝死后,真的会爆发惊天动地的大叛乱吗!”

……

扶苏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平日饱读史书。

他几乎可以断定,六国复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历史的趋势是大一统。

但此刻的天下,却还没做好准备接受大一统。

甚至就连秦地的黔首都有认为大秦的统一是无情且疯狂的侵略行为。

使得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此刻震慑于始皇帝的威名,六国还算平静。

一旦始皇帝的死讯传开,不出一年,六国贵族就要揭竿而起了。

这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完完全全就是六国复辟运动。

大一统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扶苏已经做好再次造就大一统的准备了。

既然天下还没准备好接受大一统,那就让我来用铁和血将大一统的基因融入每个秦人的血液吧。

而且他的大一统,是真真正正的大一统,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莫非秦土!

这个大分封的决策,是扶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

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一者,扶苏可以得到大秦宗室的全力拥护,顺利登基。原本的历史中,胡亥尽诛兄弟姐妹可不全是因为嗜杀,而是因为他们是真的会明里暗里争夺皇位啊。

二者,分封皇子可以巩固地方。之前大秦二世而亡,地方郡守参与叛乱是一个重要原因。经过此次分封,战乱起时,天下可能会有叛郡但绝不会有叛国。

三者,驱虎吞狼,坐收渔利。扶苏所封的大部分都是六国故地,都是之后战争最为激烈的地方。相信这场战争一定会为始皇帝的阴间生活送去更多的天伦之乐。

哪怕叛乱之后,能有一些诸侯王侥幸存活下来,也会很快被削藩,以杜绝诸侯王对大秦天下的安稳造成哪怕一丝丝威胁的可能性。

“众建诸侯少其力”“以亲制疏”“酎金夺爵”的削藩三


状态提示:第4章 大分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