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走回御座上,重新坐下,这才说:"河源郡王如此大义之举,朕定有封赏,慕容诺葛钵听封。"
慕容诺昌钵再次跪拜在地。
"以河源郡王慕容诺昌钵为青海都护府大都护。授冠军大将军衔,正三品上,食邑四千户,镇守原吐谷浑所辖之境。"
"臣多谢陛下如此恩典,然臣有一请求,"慕容诺曷钵拜谢后,抬起头看着座上的李世民说,"臣这些年想长住在长安,聆听陛下教诲,不想再回青海,青海大都护之职,还是请陛下另授予他人!"
李世民对慕容诺曷钵如此的任命和封赏,并没出乎朝臣们的意外,以其领青海大都护是顺理成章的事,与当初阿史那思摩等突厥将领归附时的状况相似,但慕容诺曷钵推辞的决定却让他们很是惊讶。
"唔?!为何?"李世民脸上露出了也许的笑容,慕容诺曷钵推辞青海都护府大都护的任命,并没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青海都护府刚成立,事项烦杂,或间有纷争,臣年少无知,恐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因此,定无法胜任青海都护府大都护之职。为了青海之稳定,还是请陛下另选他人,"
慕容诺曷钵再次叩首道,"臣久慕长安繁华,也曾和父亲一起居住几年,以后更想在此长住,还请陛下恩准。"
李世民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站在殿下的慕容诺曷钵,对这个才十来岁的少年人刮目相看了。
这个着汉服的鲜卑族王子,容貌上与汉人并无二致,心思却比常人聪明。
一些反应过来的朝臣们也暗暗称赞慕容诺曷钵的明智选择。
其实很人都知道,朝廷既然已经在青海境内筑城驻军了,那慕容诺曷钵任都护府的大都护,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即使其到任了,也不能左右青海的事务,朝廷肯定会再任命一位副都护以掌管事务。
而且慕容诺曷钵还如此年少,在族人中间并无太多的根基和威望,若回青海,说不定还会重蹈慕容伏允或者慕容顺的覆辙,两相权衡,不如在长安做个逍遥王爷自在。
"河源郡王既然向往长安的繁华,朕也许你这些年长住在长安,但朕仍封你为青海都护府大都护,待你再年长些,再去赴任吧。青海之事务,暂由新任的青海副大都护处理。"
李世民略思片刻,顺水推舟,接受了慕容诺曷钵的请求,"朕会在长安赐你一座府弟…"
慕容诺曷钵松了口气,没再推辞。
王玄策大概地听慕容诺曷钵说过,因慕容顺久居长安,慕容诺曷钵在族内常遭族人的欺凌,童年过得也是不堪回首,而且父母亲也都死在族人的叛乱中,那个伤心地,再也不想回去了。
或许在长安为官,还更有前途些,归降的胡将,阿史那思摩、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都是个榜样,在朝为官,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慕容诺曷钵与王玄策交谈时透露过相似的想法。
只是王玄策也寻思着,慕容诺曷钵边上应该有人在帮他出主意,不然,以这个年龄的少年人,心思再成熟,也不可能想到这么多的。
慕容诺曷钵接受了任命,随后李世民又宣布了对原吐谷浑军队的安置。
被俘获押送到长安来的原太子尊王和高昌王慕容孝隽及其他一些名王和头人们,也封以官职,置散官,朝廷自有府邸赏赐给他们,一应服侍的人俱全。
跟随慕容诺曷钵归附的一些头人们,将在新置的青海都护府内任职。
其他那些被押送到长安来的近十万吐谷浑族人,被分散安置到江南道、岭南道诸地,其余留置在青海都护府的族人;
若愿意内迁,可以在内地选一安置地,不愿内迁的居住在原地,但必须在原来的领地上放牧,不能大范围地迁移。
当然,朝庭还会安排他们工作,比如修驿道、修水泥路。
慕容诺曷钵叩谢了圣恩后领命而去。
跟着开始对出征的诸将进行封赏。
"此战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并迫使吐谷浑内附,作为主帅的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功不可没。
其不辱使命,周密布置,运筹帷幄,以我方极少代价的伤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朕必须给予重赏。"
慕容诺曷钵识大体,让李世民心情大悦,说话的声音当然也高亢起来,"朕想复其尚书右仆射之职…"
"陛下,臣有话说,"李靖出列,跪拜在地,"多年来,臣虽然立下些许功劳,然陛下给予的奖赏已经远超应得,因此臣不敢再领陛下的赏赐。"
李靖抬起头,惶惶然地说,"且臣在此番征战中,腿疾复发,行动异常不方便。
这些日子更是疼痛难忍,连走路都需要旁人帮扶,已是不能再替陛下处理朝事。请陛下恩准臣辞去所有职务,在家休养!
尚书右仆射职,臣无法再受。"
"李爱卿快快请起,此番征战,如此辉煌的战绩,作为大军的主帅,怎么可以不封赏?
若朕没有赏赐,所有出征的将士定都会不满,天下人也会怪朕、奖罚不明、有失偏颇;
朕何以面对朝堂上的众臣,及所有出征的将士们。他们定是不同意,朕也不同意!"
李世民从座上站了起来,示意李靖起身。
"陛下,李大总管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帅,率领诸将奋勇作战,才取得如此之战绩!
如此战功若是不赏,臣等也无颜接受陛下的封赏!"大惑不解的李道宗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李道宗多次跟随着李靖出征,对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