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述职只花了十来分钟,临时责任内阁总理段祺瑞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是长篇大论、包罗万象,还夹带私货,想要在国会之初就确立能够适应战时、平时两种状态的**制度,为政府争赛大的操作空间。
中午休会,代表们都在紫禁城内用膳。
副总统、总理要代表总统府、国务院与国大代表们拉近乎,何向东自觉的与国务员们凑拢一堆。刚放下筷子,冯国璋过了来,使个眼色,二人溜出午宴的体仁阁。
“向东,这个副总统”冯国璋实在有些担心选举的事情,在他这个位置上,对当今**的政局有与常人不同的看法。黎元洪给人以敦厚、持重、道德完美的大总统印象;段祺瑞给人一种果决、能干、执政能力突出的印象。综合来看,黎元洪大总统和段祺瑞总理,简直就是珠联璧合、最佳搭档。实际上,真正决定国家战略者还是何向东。为何冯国璋会做出如此判断?今天的**政局,与当初何向东经南京到山东时,与冯国璋描述的一模一样。
只要大总统和国务总理在国家战略的戏台上不走调,何向东就一直甘居幕后,这是三巨头的默契,也是在普选大背景下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形式。
“甫公,泉公说了一上午,强调国家正在享受战争红利、国际地位在逐渐提升、参战乃是必须承担的协约国家义务,这其中也有劝说国大代表们接受一位军人副总统的意思。”
黎元洪,军人;段祺瑞,军人;冯国璋,军人因此,营造出一种临战气氛才能与当下国内浓郁的**共和气氛相适应,国民看待站在****权利顶峰的几位军人,也能释然了。
冯国璋不过是事到临头有些患得患失罢了。他清楚普选里面的把戏,禁止党派组织干扰普选的背后是政府主导推动普选,政府的意志在普选中得到贯彻,加上以半政府、半民间人士身份出现的民先会作用,推动冯国璋登上副总统之位,完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然,普选之后就不会那么简单了。党派组织形成有其根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党派组织本就是**组织,当然会无孔不入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把他们完全排斥在外,那就很可能造成在民间的活动猖獗。因此,普选形成立法、参政**之后,还有“政府指定”的议员加入,譬如进入参政委员会的张君劢,又譬如一些前**员如李烈钧、钮永建、居正、胡汉民等人。
想当初的前清参政院中,议员就是钦定一半、民选一半,此时参政委员会是普选一半、政府指定一半,也似乎合情合理。
**有**的实际情况。
从辛亥**之初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时,就以军政府条例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模式,却又在军政府面对战争时的实际运作中,**党的孙武、张振武等人把持军权,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强化军务部的权力,凌驾于咨议会甚至军政府都督,把刚刚确定的三权分立模式破坏殆尽,成为之后以军事强权干涉、把持**的开端。
南方的**军阵营方面是如此,北方也是换汤不换药。袁世凯挟北洋军势力要挟清廷,直到清廷垮台后又要挟南京临时政府。由此,南北方面都存在军事强权,也就造成了事实上军阀横行的社会、**基础。
强权与**,本就是对立的。何向东在消灭军阀之后引入普选,何尝没有**强权、杜绝军阀再生、避免国家陷入内战的企图?
之后的整整两天时间里,国大代表们都忙着选举两个委员会,得到提名者都要登上高高的丹陛发表自己的政见,以期在两千八百多名代表中引发共鸣。何向东耐着性子听了半天就借故溜走,与其听国大代表们在台上欢呼**实现,对行政指手画脚,谋划中如何在未来**政府权力,不如干自己的正事,准备一下选举之后的“参战远征”演讲。
虽说普选了,国家却还是经过军政到宪政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国家走向混乱、衰弱,还是走向整然、强大?不是取决于制度,也不是取决于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国大代表们,而是手握真实权力、决定国家战略的强者!
对国家这个整体来说,普淹**共和的政体不是要杜绝强者的产生,而是制定一个强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制,符合国家利益的机制,避免内战、内耗。情知强者也有死去的那一天,强者也不可能恒强,三巨头煞费苦心的唱了一出普选的戏。
10月3日,国民代表大会选举黎元洪为**第二任正式大总统,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兼参政院议长。随即,二人宣誓就职并自动解除军职,再于当天晚间举行国宴,邀请各国驻华公使、武官参加,并于国宴上任命段祺瑞为**责任内阁总理。
10月4日,段祺瑞向国民代表大会和正、副大总统提交内阁组织和名单,顺利获得通过,为:国防总长段祺瑞(兼)、总参谋长何向东、外交总长唐绍仪、财政总长梁士诒、内务总长朱启钤、农林总长王人文、工商总长张謇、教育总长梁启超、司法总长伍廷芳、交通总长周自齐、卫生部总长颜福庆、学部理事长严复、陆军总司令张绍曾、海军总司令李鼎新。
卫生部从原内务部的冷衙门升格、单列,总长颜福庆是湘雅医学院的发起人之一,著名的公共卫生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也是学部理事。
在十四个部总长之外,还有根据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特设的委员会和特别署(总局),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