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心情大畅,“不,一大将不足以震慑党项人,朕领五万大军亲自前去!”
皇帝的名头自然更管用,毕竟大唐两百八十年的金字招牌在,而且党项人内部的唐人更不敢抵抗。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晔想进一步让军权与皇权绑定。
当年党项人被吐蕃逼的走投无路,是大唐收留了他们。
现在,是该他们连本带利的还回来了。
随着一连串的胜利,李晔的声望也一时无两,只要做出决定,基本都是一锤定音。
唐廷的诏令传达到夏州,李思谏仍是未动。
这年头武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五万唐军在延州集结。
李晔的天子旌旗一到,大军两天之内抵达延川,北望银州,西瞰夏州,东临绥州,沿途小城,没有一个敢抵抗,直接开城投降。
甚至有不少饱受欺压的党项氏族前来投奔。
李晔不敢托大,伟人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再好的战略,一次战术失误,就是兵败如山倒。
阴沟翻船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克用打洛阳,战略形势一片大好,新安城一次战术失败,满盘皆输。
大量斥候被分散到各地,有的甚至直入黄河边境,但凡打着唐军旗号,夏绥境内无人敢拦。
若是李思恭还活着,或许夏绥境内还有反复的可能,毕竟是党项人的开山老祖,能力和胆略不会差到哪去,但李思谏就不行了。
等了多日,夏州李思谏仍是没有动静。
其他三州还在观望。
这么耗下去肯定不行,五万大军一天的吃喝都不是小数目。
李晔干脆直接进军夏州。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陛下何故亲自引大军前来?”李思谏站在城头,一身甲胄,面沉如水。
“你不去长安见朕,朕只好来夏州见你了。”望着夏州城下连绵不绝的唐军,李晔心中豪气顿生。
总算有些家底了。
虽然离重振大唐还很遥远,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终会实现。
“当年黄巢大乱关中,是我兄长助陛下平乱,陛下何以逼迫我等若此?”李思谏声音悲愤。
若是站在个人立场,李晔觉得自己的确有些趁人之危。
但站在国家层面,作为唐廷的皇帝,他必须这么做,成长起来的党项人,必然是中原大敌。
无论乱世治世,丛林原则是国家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