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他本是一世无双>第六十六章 童话

回到神殿,四大阿修罗王如愿见到老聃。

“纵览古今天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人,似乎都跳不出这周期律的支配。”罗睺对老聃道,“久闻先生的无为治国之道,我等此次前来,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赐教谈不上,难为阁下们看得起老聃!”老聃谦逊道,“鄙人才疏学浅,不过略通经史而已,献丑了!”

“先生过谦了!”罗睺说。

老聃捋了捋胡须,略微沉思了下,说道:“关于如何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以鄙人之见,即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者下流。”

四大阿修罗王专注地听着。

烹制小鱼经不起扰动,多扰动则糜烂,与霸权不同,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大国者下流,即是大国要如同江海容纳百川一样,为小国的下游。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只有强者,才能谦卑。谦卑和软弱不是一回事,如同手上没剑和有剑不用一样,不是一回事。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聃说道,“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道来君临天下,鬼也不显示灵效。不是鬼没有显示灵效的能力,而是其灵效不会伤人。不只鬼的灵效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正是因为鬼和圣人都不伤人,所以德俱归于民。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是被动的,感觉似乎有某种超自然力量在主宰着这一切,所以鬼神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常识。

道是自然规律,老聃以鬼作比喻,指出合于道,鬼的灵效对人就无所伤害。即是合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老聃所说的圣人,与儒家关于圣人的概念有所不同,更多地是指贤君明主。

圣人不伤人,即是君主治理天下合于道,以道临天下,清静无为,有着神妙的效果。

“以道临天下者,无为而治,无为则万物各得其性,随其性,任其自然,则鬼神无所害。”老聃说,“鬼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鬼神无所加。鬼神无所加,则不知鬼神之为鬼神也。”

德俱归于民,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终达致民主。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其静也,故为下。”老聃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天下之国能秉持雌的,往往成为天下交汇之地。雌总是能够以静胜过雄,因为安静,所以为天下的下游。所以大国谦卑礼遇小国,则能够使小国来朝。小国柔弱处下则能够见容于大国。因此,或通过处下来使小国来朝,或通过处下而见容于大国。

牝和牡,或者说是雌和雄,在老聃的学说里更多地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力量,以乾坤为象征。牝即坤,以静、柔为特点;牡即乾,以刚、强为特点。在老聃看来,柔弱胜刚强,比起刚强,柔弱是一种可以持续得更长久的力量。

水就是柔弱力量最好的例证,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看似柔弱,实则强大到没有任何东西能奈何得了它;看似处下,实则海纳百川,比谁都广袤,是一种最为近似于道的东西。

道有多强大,看水或许能管中窥豹。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老聃说,“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是想容纳更多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入事大国,两者都遂了心愿,所以大者应当谦卑处下。

老聃早期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列国争霸的时代,大国争夺霸主地位,以奴役小国。小国奔波于诸大国之间,贡献财物,割裂土地,求得暂时安宁,而又时时恐惧为大国所灭。大国争霸,不仅使得小国饱受奴役之苦,同时也使自身疲于奔命。针对这个现实,老聃提出“大国下流”的外交原则。

大国或为天下之雄强者,或为天下之雌柔者,为雌柔则为天下所交会。

春秋大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领导小国,如果大国谦逊居下,小国是乐意入事大国的。这样大国达到了战略目的,而且不必作战,善之善者也;小国之目的不过是得到大国的保护,免于灭亡。大国为下,则小国可来。小国为下,则可得保护。两者比较而言,小国下大国容易,而大国下小国难,故而老聃强调“大国宜为下”,大国更应当注重谦卑居下。

纵观历史,实现这种原则的大国基本没有。一旦国家强大,总是要谋求霸权。有的在争霸中强大了,有的拖垮了,却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放弃争霸。

从来不缺少争霸,也从来没有永存的霸权,少则十几年,多则不过几百年。

纷纷扰扰千百年后,一切又重头,老聃的预见洞察力着实不是盖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许学着去谦虚处下,说不定自身可以存在得更长久呢!

到了告别的时候,阿修罗界与人界的通道再次开启。

“今日得先生赐教,我等受益匪浅!”四大阿修罗王对老聃道,而后对众人拱手行礼作别,“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等先行告辞了!”

众人亦回礼。

“听闻帝女和三太子好事将近,我等先行祝贺,待到大婚之日,再奉上隆重贺礼!”四大阿修罗王说道。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童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