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成为首富从1991开始>第四百一十一章 开年第一炮

1994年开年第一炮,叫《在纽约》。

元旦是有假期的,属于黄金档期,更别说还是央视的开年大戏。

这片子虽然何米只是借钱,但是为了表示参与感,何米事先给龙岗出了几个宣传的点子。

90年代,出国热,美国这两个字带着相当的吸引力,而纽约更是圣地一样。按照老百姓朴实的想法,那是美国的首都啊,京城多难去啊!那还是美国的!

于是,几段片花剪在一起咔咔一放,哎,都不用给广告费,收视率都上去了!还有人专门守着时间看广告,就为了看那几秒的西洋景。

也就是现在访谈太呆板,不然何米还想让他们找人在电视上谈论出国热,谈论美国,谈着谈着就《在纽约》了。

但是电视没有节目,放在纸媒上也是一样的,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个热门话题,加个火星子就能轰轰烈烈得烧起来。

但是绝大多数人对“纽约”都缺乏了解,就像农民幻想皇帝的生活,只能到下地都用金锄头一样。于是这个时候,《在纽约》就成了他们了解美国最好的窗口。

美国实景拍摄,第一部反应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电视剧,艺术中心的铁杆口碑……

1994年1月1日的那个晚上,不知道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这部剧的开播。

飞机起落,美国的机场,两个黑发黑眼黄皮肤在一片金发碧眼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语言不通让他们四处碰壁。

好不容易找到了亲戚带着他们离开机场,纽约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那个小小的车窗外缓缓展开,繁华都市,金粉喧嚣,乱花渐欲迷人眼。

就在观众对纽约产生期待的时候,亲戚把他们带到一个贫民窟的地下室,借给他们500美元后就扬长而去。

梦幻打破,他们怔怔得看着眼前的穷酸和一路过来的富饶,鲜明的对比扑面而来,让观众都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失魂落魄。

一无所有,从头再来,就算是下岗工人都对王起明那曾经的艺术家身份产生了共鸣。

可是生活的压力是如此尖锐,他们只能放下曾经的骄傲,王起明去中餐馆洗盘子,郭燕进工厂做纺织女工。

第一集结束了,舆论开始了。

根据韩梅梅电话的内容,在盛海,在临州,不管是买家电的乐家还是做零售的1号店,往来的顾客里都在讨论《在纽约》,说纽约的繁华,说美国的富裕。

南边尚且如此,京城就更加火热,除了在夸美国的好,还有人说他们那亲戚不是东西。

王起明和郭燕的背景就是京城人,按照京城人的习惯,亲戚朋友来了自然要好好招待啊!自己打地铺也不能让朋友住地下室!给个五百美元还要说是借的?不是东西,太不是东西了!

最近乐家的生意都好了不少,因为何米很不要脸的跟龙岗要了人物版权,没给钱的,就当是借钱的利息,做成大立牌放在了乐家门口。

更不要脸的是,立牌里的王起明和郭燕光鲜亮丽洋气十足,一副已经在美国出人头地的打扮,完美符合人们的幻想。

等元旦放完假,何米撑着一颗被数学题、英语单词、政治材料塞得昏昏沉沉的脑子骑车上学的时候,就连教室里都在充斥着那部电视剧的讨论。

“何米,你看《在纽约》了吗?”

“宝贝,我记得你今年就要高考了吧?还有空看电视剧啊?”何米打了个哈欠?

“嘿嘿,妈妈说我以后可能也是要出国的,先了解一下嘛!”南枝抓抓头发。

“你姥爷不管你?”

“姥爷也这么说。”

难道不是应该说“等你高考完了有的是时间看电视”吗?为什么你妈你姥姥你姥爷还能赞同你看电视?何米想到自己上高三那会儿,只要不在书桌之外的地方看到她,何美兰妥妥一顿恶龙咆哮啊!

所以到底是她们的高三生活太幸福还是何米的高三生活太悲催?还是她是上了个假的高三?

“《在纽约》啊,这部剧说真拍的倒挺真的,就是后面的商战情节比较傻啦。美国种族歧视严重,就凭借王启文的黄皮肤也没有那么容易拿到订单的。手段太简陋啦,跟小孩掐架似的,谁犯这种低级错误肯定早就死的连渣都没有了……不过也没准儿啦,就一堆小作坊,也就这水平。”

这股子狂气听得周围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同学都寂静了,何米表现得太亲民,在别班同学那里她是个传说,让同学们一度以为这只是个努力且经常请假并且成绩一直稳步上升的学霸而已,以至于每次在报纸上看到她的新闻都觉得真人无法对应。

这会儿才忽然想起来,麻蛋这是个土豪啊!

这话里信息量太大了:“你看过后面的情节?”

“什么是商战啊?”

南枝可是从她妈哪里分享过何米开会时候的霸气的:“这部电视剧是你投资的吗?”

“不是投资,是借钱。”何米更正,“龙主任要拍片,哪来的美元外汇给他花啊?我借了他一百万。”

“哇!”也就是这帮毛孩子不懂一百万美元的概念,觉得这笔钱多,但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不然要借钱的人早就从门口排到故宫去了。

“那后面王启文和郭燕离婚了吗?”

“王启文和阿春在一起了吗?”

“郭燕是不是跟那个洋鬼子跑了?”

七嘴八舌的询问浪潮一样扑过来,何米摊手:“同学们,我说了你们就不看剧了吗?”

“那,那还是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一章 开年第一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