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风夹杂了一丝血腥。站在甲板上远眺汹涌波涛的郑森揉了揉鼻子,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起来。
郑森的船队是贴岸而行,所以此时他侧头望去,那起起伏伏的沿海陆地总是若隐若现。
他迈上两步,叹息道:“我大明的国土与海境,难道真的要沦于胡虏之手吗?”
“只要有郑将军在,大明就不会亡。”一个充满了阳刚气的男声从背后传来。
郑森不用回望便知说话的是谁。
他微微一笑,道:“施琅,你真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郑森的话虽是训斥,但语气却不严厉。
施琅也是嘿嘿一笑,迎上来说:“施琅生是将军的人,死是将军的鬼。但有差遣,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哼!”郑森不屑地哼了一声,面容又沉下来说:“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母亲。不知她有没有随陛下迁都避祸,甚至不知她还有没有活着。”
施琅也收起嬉笑的表情,劝慰道:“将军勿忧。只要咱们登岸了,便可派出侦骑去打探夫人的下落。。”
郑森从鼻孔中重重地呼出了一口气,然后端起单筒望远镜了望四周。“前面应该是浙江地界了吧?现在谁在浙江?”
施琅也眯眼望着,说:“打探清楚了,是鲁王在这一带举事。”
“鲁王?”郑森有些疑惑,细细想了想,又问:“是哪个鲁王?”
“咱大明还有哪个鲁王?”施琅摇头一笑,说:“便是鲁王朱以海。他口称监国,率领义兵四处袭扰,鞑子兵一时也奈何他不得。”
郑森将望远镜放了下来,颇带怨愤地说:“陛下尚在桂林,他何以监国?”
施琅耸了耸肩,做出了一个无奈地表情。
“我倒要上岸去会一会这个鲁王朱以海了。”郑森面色平静地说。
鲁王朱以海是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他本可以像明朝其他藩王那样,优渥地过一辈子醉生梦死地糜烂生活。
可清兵南下,攻掠了整个南直隶。整个江南都为之震动。
在这家国生死存亡之际,朱以海奋然而出,振臂大呼,浙江的士绅便群起响应,组织起了一支十分可观的抗清队伍。
此时的朱以海正驻守在绍兴,张国维、钱肃乐几人也曾劝进,希望他登基称帝。朱以海也有此意,不过他还是稍晚了一步。因为就在他要称帝的时候,偏又传来定武天子移跸桂林的消息。
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君”。就算朱以海想要当皇帝,可面对依然健在的朱慈炯却也不敢公然分裂,于是只称监国,而没有称帝。
这一天,大海上雾气弥漫。郑森的水师已悄然靠到了宁波府的岸边。
岸上的明军瞪大了眼睛,“大……大船……”了望塔上的明军士卒声音都为之抖颤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壮阔的船队。
郑森水师旌旗蔽空,巨大的艨艟战舰足有四五层楼那么高。而那宽阔到足以跑马的甲板更令这些士卒们惊慌失措。
不过,那面迎风招展的“郑”字大旗格外显眼。士卒们虽惊却也不乱。“定是郑森将军的船队。”两名士卒不断地向郑森他们挥动旗子,示意他们靠岸。
待郑森带着施琅和刘国轩登岸之后,在宁波府驻防的水师提督才匆忙赶来。此人虽是水师提督,却从来没有当过水兵,更谈不上指挥大军的作战。只因鲁王人手局促,才不得不做这个不合时宜地安排。
“将军万安。”提督带着从人单膝跪在了郑森面前。
郑森面色冷清,淡淡地说了一句:“带我去见鲁王。”
“鲁王在绍兴。”提督说:“下官可准备车驾送将军过去。”
“那倒不必。”郑森说:“给我们三匹快马。”
“啊?”提督仰头将三人一望,带着满脸地惶惑,问:“只需要三匹马?”
“对。就我们三个。”郑森说:“过境用的文书也不可少了。”
“是是是。”提督急忙起身,带着三人便走。
经过半日奔波,入夜时分,郑森、施琅和刘国轩已入绍兴城来。绍兴的明军听说是郑森水师来了,急忙相迎。
可郑森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兴趣,而是问明了鲁王的府邸,直奔而去。
鲁王正住在绍兴城的一户富商家里。这已是城中最气派的宅邸了。郑森放眼一望,只见朱漆大门、两尊石狮子威风凛凛。在那大红灯笼的映照下,更显得贵气。
守在门口的士卒快步迎上去,问道:“来者可是郑森将军。”
“是。”郑森翻身下马,将腰上悬着的佩剑解下来交给了这士卒。士卒互相瞅了一眼,便退了一步说:“将军,请。”
郑森大踏步进门去,施琅和刘国轩紧随其后。他们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客厅门前的宦官轻轻将门推开。郑森步子不停,径直而入。一个身披蟒袍地中年男子正端坐于上首。他的手里正捧起一碗茶来,想呷还未呷。
坐在左右两边的分别是两个戴着乌纱帽的官员。只是国家丧乱,他们没有官服可穿,只穿着常服。
郑森带着施琅和刘国轩,上前几步,单膝跪下,说:“臣郑森拜见鲁王殿下。鲁王千岁千千岁。”
朱以海仍是将手中的茶呷了口,缓缓说:“郑将军请起吧,赐座。”
“谢王爷。”郑森说了一句,便起身坐在了左边一个大臣的旁边。他和这二人互相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而施琅和刘国轩则站在郑森身后,挺身背手,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