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潜伏在大清>第474章 兵不厌诈

不仅河对岸有岳钟琪的军队,他们的后面还有傅恒的屯垦军。

向东走不多远,阿尔泰山的东面就是科布多,那里原本就是清军的兵营,常年驻扎着军队。

处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巴维尔恨不得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又怎么会放过周围敌人的一举一动?

他信不过战争部派出去搜集情报的那些人,自己重金招募了一批准噶尔人。

把他们训练成了合格的情报人员,伪装成小生意人或是当地的百姓,向四处都派了出去。

科布多城内外驻扎了数万大军的几天之后,他便得到了消息。

而且他还知道怡亲王弘晓和军机大臣讷亲都到了科布多,这让巴维尔犯起了嘀咕。

他深知中国的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在中俄两国刚刚开始在图尔盖河及额尔齐斯河两岸派兵对峙的时候,他还率兵驻守在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

那时他便敏锐的意识到俄中两国日后必有一战,此后他便留意有关清国的一切事情,并且下了一番功夫来了解这个东方大国。

他知道清国的军机大臣就相当于俄国的元老院大臣,都只有向皇帝负责的义务。

严格的说,军机大臣讷亲与怡亲王弘晓之间并无统属或是仆从关系。

他们二人在清国的内阁中都有自己的分工,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两个人同时从北京来到几千俄里外的科布多,这不太合情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来到了科布多,他们俩个是作为随从才一起来的。

那么,这个重要人物除了清国的乾隆皇帝,还能有谁呢?

虽然这个情报极其重要,但毕竟还只是他的猜想,没有最后确定。

万一最后的事实证明自己的判断并不准确,那还不让战争部中负责情报的那些家伙狠狠的嘲笑自己一回?

所以他不敢把自己的判断报告给圣彼得堡,只是把清国向科布多大举增兵的事情向伊丽莎白女皇作了禀报。

但从此之后,他对科布多那里更加留心了,派出去的情报人员比平时增加了一倍还多。

因为两国正式开战以来的主战场一直是在叶尼塞河沿岸,所以最初他判断科布多驻扎的大军是为了增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

之所以不驻扎在乌里雅苏台,反而舍近求远的驻扎在科布多,那是他们耍的小聪明,想掩人耳目罢了。

就是为了等到河面全部封冻,再大举向克孜尔进发,然后顺着叶尼塞河向北进军。

可是,当他得知科布多有大约一万的兵马向西北方向去了之后,他有些迷惑了。

科布多的西北方向只有两处地方,一个是库兹涅茨克,一个是比斯克。

库兹涅茨克那里没有清军驻扎,那么这一万敌军一定是去策棱大营所在的比斯克了,难道他们要首先在那里发起进攻?

比斯克西侧是俄军的额尔齐斯河防线,东侧是库兹涅茨克要塞,向北是驻扎了大军的托木斯克。

清军率先从这里打开缺口,那不是很容易陷入包围之中?怎么想都不合情理!

而且,若真是要从比斯克打开缺口,为什么数万的大军只派了一万出来?这明显不合情理!

他冥思苦想了一整夜都没想出个头绪来。

第二天上午,巴维尔正坐在自己营帐中的办公桌前,一边揉着左侧的头部,一边看着各处驻军送来的军情通报。

长期的军旅生活,作息严重不规律让他患上了顽固的头痛病。

昨晚几乎一夜未睡,老毛病又犯了,左侧的头部像针扎一样,一跳一跳的疼。

“将军阁下!”门外有人报告。

“进来。”

门开了,进来的是自己的心腹部下,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中校伊万。

“将军!”伊万敬过了一个军礼,开门见山的说道:“刚刚收到的情报,大约在三天之前,有一万多的清兵自比斯克向我们这里进发了!”

“什么?”巴维尔大吃一惊:“向我们这里进发了?你的手下没有搞错吧?”

“不会的,将军。”伊万道:“发现这个情况的两个人很干练,他们伪装成当地出来打猎的百姓,看见了清军向这个方向进发。”

“在远远的尾随了半天之后,确定他们就是向这里进军,于是一个继续在后面尾随,一个走偏僻的小路赶回来报告了。”

“知不知道这支军队由谁率领?到底有多少人马?”巴维尔盯着伊万问道。

“他们一面旗帜都没有打,不知道由谁率领,人数至少有一万几千人,都是骑兵。”

“军中还带着许多轻重火炮,还有许多战马拉着的大车。”

“除了装载粮草的以外,其他的车辆都用苫布盖着,我想那车上装的多半是臼炮和各种炮弹了。”

“将军,从敌军这几天频繁调动的情形来看,他们马上就要开始进攻了。”

“这支一万多人的军队明显就是冲着我们来的,我们要不要出动兵力去半路伏击他们?”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巴维尔皱着眉头道:“如果清军的情报工作比我们差的话,我们也不会接二连三的吃败仗了。”

“既然我们能知道他们大军的动向,我们这里出动兵马,你以为能上瞒得过他们?”

“这事情蹊跷的很!看看我们两军几次的交战,清军的打法都是以多胜少,集中优势兵力来围歼我军。”

“我们这里有三万五千


状态提示:第474章 兵不厌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