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唐之刃>第172章御书房谈话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自身,如割胫以自啖,腹饱而身弊--魏征

皇宫御书房

李世民一只手拿着魏征的奏章,另一只手拿着手下密报,不停对比。

“房相、杜相,你们也看看有何不同。”

魏征的奏章里,根本没有提武义,里面只是记录了刘家的罪行,和处决的原因,刘恒一人在逃。

密报里,这些也有,不同的是,刘恒已死,死前营帐里都有谁,也都记录在册。

杜如晦:“陛下的意思是?”

这两份的不同之处,只要识字都能看出来,李世民也不会问这么蠢的问题。

“我不是想抓真凶,而是想问问你们对士族的态度,还有士族对大唐的态度。”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士族的一份子,他们又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这个问题不好答。

杜如晦:“这个问题要分开答,先说普通士族,他们是希望为大唐效力的,身份尊贵,高人一等,大部分都想,而少部分人是不愿意的,原因很多。”

李世民:“比如?”

杜如晦顿了一下,继续到:“比如正统。”

房玄龄:“毕竟传国玉玺还没找到。”

是因为这个?也许是,但绝不是主要原因,房玄龄是在往回拉,他怕李世民动怒。

“无妨,杜相继续。”

“很多隋朝官员归隐,不是大唐不好,而是念旧,隋朝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而且做的很好,虽然隋炀帝有很多过错,但他的功绩大家都知道。”

“你是说我们错了?太上皇错了?还是朕错了?”李世民刚刚还说无妨,转眼就急了。

房玄龄:“克明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善待百姓,隋炀帝没有自知之明,滥用民力,奢华无度,是他咎由自取。”

“你们继续。”李世民也发现自己很急躁。

杜如晦:“我想说的是隋炀帝没什么大错,就像房相说的,滥用民力,就好比运河,不好吗?从古至今臣还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征高丽不对吗?即使是我们大唐,与高丽早晚会有一战,那隋朝为什么会分崩离析?滥用民力只是其中一点,兴科举,打压世家大族,才是重中之重。”

李世民点点头,“那我们现在?”

杜如晦:“世家大族必须打压,但不能操之过急,先争取民心,削其兵权,然后缓缓图之。”

李世民:“现在他们就不会反吗?”

房玄龄与杜如晦互看一眼齐声到:“不会”。

房玄龄:“隋炀帝急功近利,但陛下不是,他滥用民力,陛下在休养生息,他好大喜功,而陛下在尽量避免战争,如今我大唐已经有了崛起之势,假以时日世家大族在无用武之地。”

杜如晦:“今年科举已经取消,如果明年没有大灾,一定要恢复,这才是打破他们垄断的最好政策,兵不血刃。”

房玄龄:“如果可以,应该增加录取人数,让读书人有更多的希望。”

杜如晦:“泾阳试验场都挂在工部,那么以后多出的学子,也可以放过去。”

房玄龄:“这个只是挂职,名义上的,工钱都是泾阳出的。”

杜如晦:“不,我的意思是加大学子数量,官职不设上限。”

房玄龄:“能者上庸者下?”

杜如晦看向李世民:“唯才是举。”

李世民听着他们不停的提意见,心里很满意。

“你们的意思是放开各科为官上限,增加其他科人数?”

杜如晦:“没错,至于最后能做到几品,那就只能看个人能力。”

这个观点有点超前,放在其他朝代很难,但这是大唐,民族融合结束不久,对于儒学还没有那么崇拜,而且,前面已经施行了好几年。

李世民:“房相觉得呢?”

房玄龄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沉思,“克明,这个想法怎么来的?”

“泾阳,那里你比我更了解,他们的成就有多大?我们都清楚,这是其一,昨日我去泾阳听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

李世民和房玄龄都认真了,杜如晦可不是一个爱说废话的人。

“她说:历朝历代为什么走不远?因为我们是瘸子,儒学就像我们的大脑,而百工就是手足,当手足进步,我们就很强大,强大之后,又把手足丢在一边,往复循环,可悲可叹!”

有点偏颇,但不无道理。

房玄龄:“齐头并进?”

杜如晦点点头,“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也许真的会不一样,退一步说,即使没用,我们也没有损失。”

房玄龄:“损失还是有的,我们一直在清减官吏,减轻国家负担,如果施行。”他忽然停住了,因为他发现了不同。

杜如晦:“你也发现了?没错,他们挣的钱远远高于工钱,这是官吏不能比的,退一步说,工钱也不一定我们出。”

就差没说“公主掏钱,给大唐培养有用之人”,李世民和房玄龄都听明白了。

房玄龄:“封官?”

杜如晦:“光宗耀祖,谁也顶不住这种诱惑。”

李世民:“怎么说呀?你们说的简单,谁去和平阳说,你还是你?”

两位宰相也有点尴尬,他们没法说,这不找骂吗。

房玄龄:“武义,杀人当然要处罚,再说他缺人,我可是听说他没少拉拢学子,就是没人去,政策一下,一定会有很多人,到时让他培养人才,相信他不会反对,他又不在乎钱财。”


状态提示:第172章御书房谈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