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孤才不要做太子>第三百四十五章 逆流而行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好句子,好句子,皇兄啊,你准备不准备把这首诗宣扬出去?如果你不打算宣扬的话,不如给弟弟一个窃名的机会呗?改天传出去,就说这首诗是魏王李泰写的!”

可能是不知不觉间念了出来,结果把李泰这家伙给吸引过来了。

再看看长孙,只见长孙长大了嘴巴,很是惊讶。同样惊讶的还有很多人,尽管多数人一首诗都不会背,也不会写,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觉得写诗的人厉害。

拍拍手,长孙从惊讶中自拔而出,笑道:“承乾你这首诗写得简直精彩,母后这就帮你记下来。”

笔墨这东西,还是要带着的,就在舟上,长孙用她那娟秀的字体将白居易的这首诗给记录了下来。

李承乾发现,古人的速背能力简直厉害,例如长孙,八句诗,只是听了一遍就记得分毫不差。

又剽窃了一回,李承乾却不再觉得羞臊了。人总是擅长在他人身上,或者语句中给自己找做坏事的理由。比如,当初让背诵课外诗过?好好背下来,背下来的东西才是你的东西。

再说,白居易等人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会出现在世间呢,在他们之前拿到了版权,到时候窃名的反而是他们,嘿嘿嘿。

想想自己脑海里还保留着印象的唐诗宋词,李承乾对自己的“文人生涯”就充满了信心。

兖州(聊城)是下等州,虽然把控着运河,却没有独孤昭这样有眼力的官员开辟港口,商人们不满的同时,却也不敢跟兖州刺史讨要修建船港的权力。因为不重要,所以兖州并没有足够的常备府兵,大船进入兖州境内,沿岸只有稀稀疏疏的护路兵,漫长的运河,沿路的府兵加起来,怎么也超标了。估计是兖州刺史跟德州之类的州府借了兵力,正在打肿脸充胖子。

水贼一役,火药武器到底剩了不少,虽没办法装备亲率全军,但是有它们在,人还是有底气。就算地方州府不派出兵力护送,按理说两千亲率,怎么也能在大唐境内横着走了。

运河的河面很宽阔,河道上偶尔还能看到打捞烂水草、刺探河水深度的船只。这些人不是地方官府派遣的,而是商人自发分配下来执行。都说商人将本求利,一毛不拔,可是这种涉及到商人共同利益的事情,他们从不落人后,出钱出力的时候绝对不会觉得亏了。

别看赵奇在郑州能够统领各路的顶级散商,看起来风光无限,要知道招待太子一行人的经费,大部分都是他出的。

因为这些商人的勤劳,运河之上泛舟,丝毫感觉不到颠簸。

“咱们大唐能跟运河相比较的工程,大概也只有长城了吧!”

听到李承乾这句感慨,李泰在一边说:“确实差不多,当初秦始皇修筑长城,不知道累死了多少民夫,隋炀帝开挖运河,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百姓。秦朝万世基业,两世而亡,隋朝千古基业,算起来也是两世而亡。两个人都是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蠢货,他们的朝代因此而覆灭,也就情有可原了。”

李泰话音一落,顿时好多人都拍手叫好,唯独没拍手的,只有长孙和李承乾。

看到这一幕,李承乾只能无奈的笑笑。事实上,他和长孙才是最清楚内幕的人。

还是那句话,哪有真正的善人和恶人?哪个不是不黑不白灰不拉几的在尘世胡混?

不管是隋炀帝还是秦始皇,两个人都是被史书给钉到耻辱柱上的人。就像后世某位养活世界人几十年的老人,因为摸一手豪车就被骂上热搜一样,做了再多的好事儿,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被划分到了恶人的行列。同理,做了无数错事的人,没准儿什么时候就因为做了一件好事儿而洗白了。

找谁说理去?

见李承乾没有赞同,长孙笑着问道:“承乾,你为何不拍手?可是有什么别的看法?”

环视一眼四周,见都是熟人,李承乾才说:“其实吧,儿臣挺欣赏隋炀帝这个人的。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能便利一些。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魏惠王开凿的鸿沟,也是如此。

再往后,运河的存在,让南北的交通变得便利了不知道多少,否则的话,南北划江而治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肯定不是为了征服谁,因为此时天下已经完成统一。

就儿臣看来,隋朝这么做,估计是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原在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四百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前都是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可是隋朝的初期就变成了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

隋朝统一天下后,应该格外重视这个地区,然而隋朝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若是因此而迁都、调兵之类的,估计天下就乱了。那个时候的突厥,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最差的情况,估计内忧外患会一起爆发。

因此,朝廷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 逆流而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