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抗战之最强民兵>第三百五十四章 远东军的震惊

为了尽快打破与关东军的僵局,决定再出奇兵的邓成功,在地图上找到的战略攻击点。正是目前关东军并不重视的由苏联掌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这里原名海参崴,为中国领土,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港口。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华俄共管。

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华俄北平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

这个原本属于华夏的海参崴,目前是苏联滨海边疆区首府,外满洲也是苏联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城市临近俄华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不冻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苏联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后世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想到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加上本身现在还存在争议,邓成功能打着借道的旗号跟苏联商量。在他看来,已经很难苏联面子。如果不是目前不易再招惹苏联这样的对手,邓成功会丝毫不加考虑的占领那里。到时看看苏联,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这里,跟民兵总队大打出手。

只是邓成功很清楚,这个海参崴的战略地位现在可能看不怎么出来,但将来华夏想早出国门。真正意义上成为军事强国,海军大国。那么这个拥有天然港口和重要军事意义的入海口,就无论如何也要拿下来。

不然。将来又出现什么华夏危害论,各国强行将华夏海军阻隔于太平洋以外。没有一个海军的出入口无疑会非常不方便,所以这里必须为将来的华夏海军准备着。

将来一旦华夏建国,拥有这个优良的海军港口,华夏的海军就能自由出入四大洋。也能对有可能死灰复燃军国主义的日本,带给他们最直接的军事震慑。所以,在送走了苏联领事跟武官后。邓成功已经将这里划为华夏的地盘。只是要拿下这里,还需要一点准备跟一个适合的借口。

邓成功是个喜欢谋而后定的人,即然已经准备拿下这个海军的进入大洋的港口,那他就会有所行动。想到在解放黑漱市时,民兵总队在统计城市居民的时候,抓到了不少被关东军秘密关押的前沙俄时期的军官跟士兵。

邓成功就指示情报部门。将这些仇视目前苏联的前沙俄军官集中起来,进行相应的特工培训。待训练结束,在通过民兵情报部门的秘密渠道,将这些人慢慢的让他渗透进海参崴去。等到时机成熟,这些被民兵洗脑的沙俄死硬份子,应该会给邓成功一个巨大的惊喜。

安排下这个工作之后,邓成功让集结在黑省休整的快反师。做好再次空降出发的准备。虽然苏联目前还没有回复,但他已经决定,不管苏联答应还是不答应。这次的突袭,民兵总队都做定了。要是老毛子给脸不要,那邓成功不介意出动空军先把那里给它炸喽,再让快反师空降那里,一股作气把那里先占了再说。

很快意识到目前的局势由不得他们反对这样借道建议的苏联高层,这次很爽快的发来电报。同意了民兵总队的借道申请。只是在电报中强调,希望民兵总队真的是单纯的借道。而不是做出什么收复海参崴,影响二方友谊的事情来。

见老毛子这次这么痛快,邓成功就知道他们前线战事,看来不如他们宣传的那样顺利。否则,以那位领袖的傲气,估计不会这么爽快的答应这种。在他看来有点污辱伟大苏联的军事行动。

不管苏联高层怎么想,邓成功在收到苏联同意的电报后,很快命令胡昊派出情报部门的专员。在远东军的配合下,进入海参崴地区检查适合快反师空降的地盘。

在决定了快反师背后发起突袭的计划后。前线的部队还是采取不停的佯攻战术,让关东军不敢丝毫放松对民兵总队的警惕。让他们无心关注有可能从苏联方面发动的攻击,只有保证快反师的突袭顺利,才有可能取得最大情况下的战果。

而且为了让关东军尽早死去对东北的奢望,邓成功在快反师准备敌后渗透的时候,立即命令已经渗透进吉省的飞鹰特战队。开始实施一个对于关东军跟华夏军民,都值得震惊的计划。

绑架目前在吉省首府新京的华夏伪满皇帝缚仪,他要让那些还跟在关东军屁股后面,幻想着过王公贵族的清朝遗老们,彻底失去这个念想。同时也让关东军,失去这个用来遮盖他们侵略事实的遮羞布。

当这个计划交到飞鹰大队长周虎手中时,周虎拿到命令的时候也吓了一跳,但很快就笑着道:“司令员,你说将来等打完仗了。应该没人说我们以下犯上,造这位皇帝的反吧?”

知道这家伙是在开玩笑,但邓成功还是笑着道:“别嬉皮笑脸,你们这次的风险很大。要想从被日军跟伪满禁卫军双重保护的新京,把这位皇帝完好无损的绑架出来。

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这次不跟以前。而是让你抓活的,而不是让你们击毙。所以,你们一定记住,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把他杀喽!清楚吗?”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四章 远东军的震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