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玄幻奇幻>红楼之逆贼薛蟠>第四百四十二章

那群抓走顾芝隽的黑衣人并没走大官道,而是走了条僻静无人的山路。顾芝隽逃出来后, 依着林间树木的朝向大致断出方向, 想往京城走。可他又不知道自己身在京城的哪方。胡乱蹿到斜阳将暮没遇上半个人,幸而此时遥遥望见山脚下升起炊烟, 急忙跑去。

找到一瞧, 压根不是炊烟,不过是农人留下的枯木火堆。再四下里一望, 终于望见远处孤零零立着两座矮茅棚。然而此处依然无人,也不知废弃多久, 棚顶多少有些塌陷。沦落至此, 也不敢过于奢望,饿着肚子挺过一宿。

次日天明, 顾芝隽饿醒, 离开茅棚茫然四顾。忽然想起昨天看到的火堆,跑过去细细查看。幸而昨夜没有下雨,脚印还清晰留着。他便顺着脚印的方向走,临近中午时终于走到了一个村落。

虽没钱, 他身上的衣裳依然贵得很。乃跟村民换了些水食和布衣, 顺带编排出一个声泪俱下的故事。村里人跟着抹了把泪,陪着他痛骂劫匪。只半分没有把锦衣还他的意思, 也没多给两文钱。倒是有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偷偷塞给他几个铜子儿。

因他是识文断字的先生, 村长颇为重视, 派儿子拉上牛车送他去镇上见里长。里长比村长有见识得多, 请顾芝隽吃了顿好的, 安排在自家过夜。次日送去县里。县令虽不过是三甲进士,自比前两位愈发识货。顾先生终于得了上宾之待。

第二天,顾芝隽偷偷溜去了县里的妓馆,以赶考路上遇贼寇的举子身份,轻车熟路勾搭了一位盼着从良的小粉头。于是进京路费解决了。

抵达京城,顾芝隽直捱到天色将黑才往自己一处秘密小宅溜去。拐入街口时稍微迟疑,探头张望了几眼。见小街上安然如素,心中侥幸悄然升起。过了会子再张望——街面上忽然出现了两个模样不善之人东张西望。顾芝隽如惊弓之鸟,吓得转身就跑。

他前脚刚走,有个仆人模样的后脚便溜进了那条街,跟邻居打听可有个长得秀秀气气、会读书会写诗的苏先生住在左近。邻居大婶说苏先生没有,顾先生就在斜对门槐树下那户人家。不过有日子没回来了,还有个小书童看屋子。仆人问他多大岁数,邻居大婶说三十五六。仆人摇头说不对、我们姑娘要找的那位二十出头。遂走了。

片刻后,顾先生家后院墙外翻入了两条蒙面壮汉。那小书童还没来得及出声,当即被一巴掌拍晕。随后这两个人收拾了家中值钱的细软和小书童的衣裳,打好包袱排童装入大.麻袋。遂打了个唿哨。墙外也传来一声唿哨。包袱一个个隔墙丢出去,连装人的麻袋一起。

一路帮北静王府的“朋友”本是忠顺王爷手下,劫走顾芝隽当晚就跟张子非带来的熊猫会轮班替换,连给他引路的那堆火都是兄弟们放的。

因没见房契,张子非亲自出马。除房契外还找到了藏在暗格里的五根金条和一叠书信。书信看完后她胡乱丢了回去,金条拿走。临走前顺便给屋外装上一把铁锁。

此时顾芝隽跑了一圈见没什么事,又回来了。那两个模样不善的还没走。顾芝隽饿得厉害,只好先去别处寻间小客栈住下。

次日再来,昨儿那两个已经不在,自家门口上了锁。他还有两把刷子,趁人不备稍微拨几下,锁开了。踏进门槛顾先生顿时发觉不对:堂屋墙上原本悬着的画儿悉数不见。快步走入书房,最值钱的那几本古籍和多宝阁上的古董都被人取走。跑回自己屋中,暗格大开、书信都在、金条消失,藤柜底层破床单包裹的房契也没了。再看他自己的衣裳,只剩下布衫布袄。

呆坐许久,忽然听见有人进了院子,还大声嚷嚷这大门怎么开了。顾芝隽急忙躲入衣柜。两三个人边走边说,听意思差不多是房牙子领人看房,说这家主人着急出手、价钱可以再谈。顾芝隽还能怎么想?书童背着他卖房子呗。可他身为钦犯,哪里能报官?只得咬着牙等人家评议半晌走了,才敢从衣柜中出来。

无钱寸步难行。顾芝隽烧掉起几件衣裳悄然离开。这回去的居然是南风馆。只花了不足半个时辰,便从一位小倌手里拿到了十五两银子。不再驻留,当天便搭上一伙往杭州去的商队走了。

这商队行到沧州、中午打尖时,在饭馆偶遇一支京城商队要去泉州,还请了镖师护卫。顾芝隽遂改跟着京城商队。随后他悔之不迭,这伙人性子太坏嘴太臭,一路吃了许多苦。此为后话。

顾先生根本不知道京中有哥谭客栈这个地方,当然更不知道他几个忠心手下都在那儿急得团团转。

而此时张子非给韩先生他们传去一条消息:就在顾芝隽丢失的第三天,北静王府收到了好几车的重礼。有金银玉器、有绫罗绸缎,还有专门送给世子的两方上品端砚。帮着拉马车的乃昌平县一个车行。客人说,承蒙世子帮了大忙,多谢几位护卫兄弟一路风尘辛苦,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车行伙计问客人伙计怎么回事,客人伙计打着标准山东调子低声告诉道:有个臭不要脸的穷酸秀才勾搭了他们家姑娘,因不肯成亲逃跑了。太太命抓回去,不想娶她女儿、就来他们家当上门女婿。诸事齐备,抓回去就拜堂,管保三年抱俩、儿女双全。

北静王妃闻讯松了口气:她丈夫儿子都不知道“鲍”、“欧阳”这两个姓氏和“顾”这个姓氏叠加起来有多吓人。她已经从水溶口中得知顾先生乃是皇后幕僚,名字又碰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十二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