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7月25日,立秋13日,沧州。
一艘没有旗号的小型沙船悄无声息地顺流出了河口,进入了渤海湾中,然后升起了帆和“铁牛帮”的旗号,戗风向东南边的海面驶去。
船上,刚刚劫掠到一笔大财的水手们心情愉悦,在甲板上吹着海风,肆意胡闹了起来。赤着脚敞着胸怀的好汉们相互吹嘘着今日的威武表现,讨论着今晚该去照顾哪个姑娘的生意,有人还把治伤用的烈酒偷偷拿出来喝,一时间船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赵牛儿自己倒没跟他们一起胡闹,而是跟一个老船工一起掌起了舵,以保证船只航行的安全。不过他也没去约束手下们,江湖好汉吗,就该这么豪放洒脱,不然干嘛不去当东海人的兵?还有一百亩地拿呢!
在这欢乐的船上,唯一感觉不适的就只有两个人了。一个是今天刚挨了一刀的张明,为了养伤只能安静呆在船舱里,酒也不敢喝;另一个就是新鲜入伙的刘二了,他平生没坐过海船,上船之后不久就头晕眼花、脸色苍白、昏昏欲吐起来,只能也躲到船舱里,顺便也给张明打个下手。
左右无事,刘二就趁机向张明请教起了帮里的规矩和海上经验,张明倒也热心,一条条给他掰扯了起来。
当张明给他讲到东海人给海盗们开设的补给基地的抽税比例的时候,刘二脑子顿时转不过弯来了,扳着指头对张明提出了疑问:“……百,百分之十六?张大哥,这,这是多少?”
张明只得给他讲解了起来,其实他也是刚算明白没多久:“真笨啊,就是分成一百份,然后取其中的十六份,也就是一成六!呃,差不多是……比七取一多,比六取一少。”
东海人在设定各种比例数值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沿用后世的习惯,用百分比来标示。在他们想来,百分比数值大就是比例高,小就是低,还有比这种标示法更直观的吗?但是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真不直观!
他们没经过持续数年的基于小数的数学应用题求解练习,对数字的理解跟毕达哥拉斯学派差不多,只能理解整数和以整数之比表现的分数,稍微复杂一点就傻眼了。比如说抽税,三十取一、十五取一、八取一,都是他们常见并且易于理解的形式,反而来自后世的股东们见了这些分数却要先在脑子里换算一下才行。而像163这样的后世看来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的数字,对于土著来说简直是世界观的一次冲击。
实际上,这种基于分数的比例表现形式才是中古世界常见的,甚至直到21世纪,在一些古老的单位制中,比如英制和英制,这种分数思想依然有大量的残留,所以英制单位里面才会有很多奇葩的12进制,就是为了便于等分。
而像后世那般普及而直观的小数标示法,反而是因为社会精细化发展和数学教育的普及才出现的现象。所以说,数学把人类分成10种真不是白说的。
东海人在这一点上尤为高傲,绝不愿意向旧习惯妥协,坚决地把先进的现代数学体系和小数标示法推广出去,以推动的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嘛,这并也不算困难,中华文明的数字体系本来就和阿拉伯数字体系相当契合,甚至可以说和发明它的印度文明一样契合,比将它推广开来的阿拉伯文明和发扬光大的欧洲文明更为契合。
在中文里面,1=一,6=六,26=二十六,126=1100+210+6=一百+二十+六=一百二十六,完全契合,完全符合中文习惯。也正是因此,当东海人将这套数字推广出去的时候,大多数稍微有点数学基础的人,比如秦九韶之类的,很快就理解接受了。
其实在这之前,南宋已经演化出了一套数字速记符号,也就是后来很有名的“苏州码子”,用简易符号来替代汉字表示数字,书写形式与阿拉伯数字如出一辙,在一般用途也足够好用了。或许,历史上正是因为有这套符号系统的存在,导致中国虽然早就接触到天竺数字,却迟迟没有引进,直到社会发展被西方全面超越才不得不接受过来。
相比之下,将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发扬光大的欧洲人的语言其实并不特别契合阿拉伯数字。英语还好些,法语从1到20都有独立的称呼,而每个整十又有独立的称呼……这还不是最烦的,70之前标示法还是“某十+个位数”,而70往后则开始奇葩了,72=60+12,80=204,91=204+11……简直是神一般的逻辑!德语数字的复杂也不逞多让,简直令人抓狂。呃,不过,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奇葩的数字记法在时刻考验欧洲人的脑子,所以他们才出了这么多数学天才?
嗯,扯远了,就现在这些个为七分之一还是六分之一头疼的海盗们,是想不到数学在未来会产生那么巨大的作用的。
听张明解释后,刘二挠挠头,勉强认知了这个解释:“哦,是这样啊,这劳什子东海国的道道还真多。”
讲完抽税比例,张明又总结道:“总之,在这东海国办的‘冒险者协会’,你卖东西就要交这‘百分之十六’的税,不管是卖给官商还是私相买卖都要。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不过这里面还有个什么票什么的,卖一次交,再卖就不用交了,这里面太复杂我也搞不懂,你也别去管了。当然也有去外面私底下交易的,不过在这北洋混的都是强人,说不得贪这小便宜就被黑吃黑了,那些大帮派不在乎,咱这小帮派还是交点税换安心的才好。”
呃,一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