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几乎成了法外之地,宗族势力反而很强盛,谁家有点什么事,无论大小,都不会选择报警,而是自己关起门来解决,由自己家族比较有威望的老者决断。

从谁家偷了别人家一头蒜,到穷凶极恶杀人放火,他们顽固地遵守着旧的制度,像人类诞生初期,拒绝用明火吃熟食的老猴子一般,可笑,也可怜。

存在即合理,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明白,他们需要什么,外人,无权置喙。

“所以你们这一趟,不是去劝说马小丽的父母去的,你们将要面对的,是马家所有的老者,他们的意见,才起决定性作用。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们,不然你们注定白跑。”

刘利沿着盘山公路,保持60公里的时速,十分熟练地转过一个又一个90度直角弯,让郑亦樾的心一次又一次提到嗓子眼。

山也太多了吧!明明之前还是郁郁葱葱的松林,转过一个弯,便什么都没有了,裸露在地表的黄土,在山风的作用下空中任意舞蹈,前扑后继地砸在车挡风玻璃上,发出噗噗声,跟下雨一样。

“看到了没?咱们现在就进入黄果县了,东关乡是县里最偏远的地方。从这转过去,再也没有树,连灌木都少。”

这样神奇的地理条件,大约也只有专家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了。刘利的车速丝毫没有减慢,

奔目的地而去,在他看来,这趟行程,除了远了点,应该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他们肯定会被强硬拒绝,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会有。

东关乡越来越近,它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从精气神到外表,全然一片死气沉沉。

颠簸不堪的土路,低矮破旧的房屋,穿着破烂的孩童,面无表情的老人。

这里,入目所及的人,要么垂垂老矣,要么总角无知。本应占大多数的青壮年,看不到几个。

刘利将车停在路的尽头,跳下来:“下车吧,接下去的路,车就开不过去喽,咱们还得步行,好在不远,也就两三公里。”

王家坳坐落在山里,最后一公里的路,政府拨款不足以全面覆盖修路费用,因此便有了这么一条断头路,剩下的,车就进不去了,只能靠步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么响亮的口号,放在此处,放屁一样。

好在最近没有下雨下雪,除了烟尘大些,路也不算特别难走。

王家坳也是王常贵的老家,他跟马小丽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然,以东关乡的名声在外,当地的姑娘全部外嫁,当地的汉子不出门打工自己挣钱,就别想娶得上媳妇。这些消息,都是在急诊室外,等待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王常贵自己说的。

当时他一副深情款款,不想放弃自己老婆的样子,再对比他拿了钱,丢下马小丽就跑的行为,郑亦樾突然觉得他很恶心。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拿着钱回了老家,他在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这事儿,应该不会是骗人的。他再对妻子没人性,也不至于不管孩子吧。

如果能碰到他,希望王檀给力点,摆事实讲道理,连吓带唬,怎么也得让他拿点钱出来给马小丽的父母,总不能马小丽丢了一条命,她的买命钱都由丈夫支配,自己的亲爹娘反而因为离得远什么也得不到。

女儿没了,留点钱给他们养老也是好的。虽然这事儿跟郑亦樾其实没关系,但力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信任,也能增加捐献成功率不是。

两公里多的路,一行人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到。下午三点多,小村庄空无一人,连狗叫声都听不到,他们仿佛走进了一座死城。

刘利也是第一次到王家坳,只能凭着对当地习俗的了解,简单判断了一下四周围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破旧房屋,哪一处可能有人住。

最终,他敲响了一家门,过了得有十来分钟,在刘利锲而不舍的敲门声中,里面终于传来回应:“谁啊?”应该是个苍老的女人。

“大娘,我们是来找人的,你们村马小丽家在哪?”

“不认识。”对方冷冷扔下一句,一点开门的意思都没有。

刘利只得再敲:“大娘,大娘,那她丈夫,王常贵,他家住哪?您告诉我们声啊。”

这一次,门终于开了,出来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婆:“你们找常贵干嘛?他也不在家。”

“您是?”

“常贵是我侄儿。”老太太一脸警惕,村里多久没见过生人了。这三个人,穿着打扮都不像附近的人。

“马小丽在外面受了伤了,我们是来找她父母的。麻烦您老指个路。”刘利用的是方言,老太太这才勉强指了个方向给他们:“往里走,你们能找到座新房子,就是常贵家了。”

老太太所说的新房,在一众破旧不堪的泥土屋里确实显眼,红砖新砌,方正宽敞。

刘利上前敲门:“请问是王常贵家吗?”

“来了来了。谁啊?”来开门的,同样是位年事已高的老太太,一脸刻薄相,三角眼,嘴角有深深的皱纹,一看就不太好相与。

“请问这里是王常贵家吗?”

“是,你们是谁?”

“我们是g市来的,王常贵和马小丽这对夫妻在那打工来着,马小丽受了点伤,我们想找她父母。请问王常贵回家来了吗?我们现在联系不到他。还请您告诉我一下,马小丽父母家在哪。”

“常贵没家来,马小丽家里,都死绝了,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老太太二话不说,就想关门。

“阿姨,阿姨您


状态提示:寻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