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岁在葵酉,大明国祚新立近半甲子,蒙元北遁、神州光复,就连失却了四百余年的烟云之地,甚至近七百年前就差不多完全失控的辽东之地,都尽归华夏。君王勤俭恪勉、励精图治,臣工兢兢业业、吏治廉明,国力正在以可见的速度蒸蒸日上。仿佛老天都在为这个新生的帝国暗自喝彩,这一年,偌大的一个华夏后土上罕见地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大灾,更重要的是连年刀兵也渐渐平息,全年竟难得地没有一起兵祸。
金秋时节,全天下数千万勤恳的农人,大多怀着感恩和喜悦的心情反复地打理着刚刚收上来的麦粟米粮,哪怕是要将其中的部分上交给地主老爷和朝廷,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来年能吃上饱饭的朴素憧憬。
而对于家境殷实一些,腹中又有些墨水的公子小姐们而言,这落叶金秋、鸿雁南归的时节,也正好是踏郊寻欢、横波留情的大好机会。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忧,除了缩在草原上瑟瑟发抖的蒙元贵族,看着南边汉地令人绝望的变化之外,当今朝中的达官显贵们内心也不免觉得这个秋天,或者更准确的说这大半年来,都颇有些刺骨的寒意。
当年二月,前大将军、凉国公蓝玉谋反一案东窗事发,然后如同一场定向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数不清的绯袍狮补转眼间人头滚滚,菜市口达官显贵血流成河,仅仅是摘下来的七梁冠都得用箩筐装,京师各处大牢内更是人满为患。或许正印了周易中对葵酉年“剑锋金命”的释语,而且大概还是犯了煞的那种。
数千颗人头,上万的牵连,哪怕是对见过了以往不少大场面的明初朝臣而言,也都算得上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大风暴。
不过风暴归风暴,明眼人并不难看出这次陛下的剑指的是谁,朱元璋不傻,相反精明得令人胆寒,虽说没有读过马先生的著作,因此对自身统治的阶级基础之类的玩意儿没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但也知道拉拢分化,区别对待的道理。而负责主要执行任务的锦衣卫也不是纯粹的疯狗,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他们心里可门清得很。
所以即使事态看上去稍微有些失控,可也有人稳坐钓鱼台,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比如在这京师应天府,于内秦淮河阳,镇淮桥北,夫子庙西,坐拥两座王府的徐家,在这场风暴中就坚若磐石。毕竟这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铁哥们儿兼头号打手徐达余荫不减,无论是声望还是在老朱心中的地位都远非同为国公的蓝玉可比。
更重要的现任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虽和蓝玉同为故懿文太子麾下铁杆马仔,朱标座下哼哈二将,也都是朱元璋准备留给朱标的肱股之臣,但二者行事作风完全不同,也就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蓝玉恃功倨傲、行事张扬、党同伐异、争功揽权都算了,最重要的太过嚣张跋扈,以至于根本没拎清形势。而徐辉祖则颇有乃父恭谦正派之风,对遍布天下的故旧门生也不过多勾连,于公亦听凭调遣,早早转入文职,入五军都督府执帅印而不领兵,于私又与老朱有子侄之情。可以这么说,哪怕是全朝堂上下换个遍,徐家也绝对是最后被换下去的。
这一点,负责侦办谋逆大案的锦衣卫上下皆心知肚明,自然不会真的以为自己权势滔天,去惹上不该惹的麻烦。
只是今日这中山王府却颇有些鸡飞狗跳,究其原因,自然不是锦衣卫的缇骑校尉杀上门来抄家灭族,而是徐家长房一脉单传的大公子、魏国公小公爷徐钦秋游坠马,生死不知地被送回王府抢救。
只见大批丫鬟仆妇端着汤药、热水进进出出,管家、小厮拿着御医开出的药方、抓来的名贵药材四下奔忙,毕竟在这种时候,就算无所事事,也得想尽一切办法,保持一种:我正在努力,正在为徐家,为小公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样。
在一座府内小院的二楼卧室外间,国公夫人徐谢氏被几个妾室妯娌架着,已经快背过气去了。而魏国公徐辉祖则在小院的前院书房,铁青着一张威仪的脸庞,时不时瞟一眼病房的方向,时不时目光又凌厉地在堂下那一群规规矩矩,又像是受惊的鹌鹑般肃立的纨绔子侄身上巡睃一遍,看得一众平日里无法无天的锦衣少年抖得更厉害了。
倒是他身旁还穿着一身绯色狮补武官常服的徐增寿脸色虽也不太好看,却也知道轻重缓急,总不能真将堂下这一大票勋贵子弟全给打杀了吧?
“大哥莫急,钦儿身子骨一向健朗,况且现在有几位太医联手诊治,想来不会有什么大碍…”
不说还好,他这么一说,倒是又让徐辉祖想起了自己这个独苗儿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尴尬,本就铁青的脸色又像是上了一层墨,已经沉得快滴出水来了。
堂下垂头站立的一众纨绔则更是战战兢兢如丧考妣:今日这顿棍棒家法怕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了,无非就是他徐大少的救治结果,决定了他们领的是自家老子的普通版干笋炒牛肉还是半身不遂式终极家法而已。所以这帮人虽觉得魏国公的眼神如刀,但还是死皮赖脸的守在病房外面不敢走,生怕情况不明,自家那军旅出身的老爹真个祭出当年征战沙场的重型兵刃。
真要计较下来,他们其实也真是冤枉。像他们这些顶级武勋弟子,不说弓马娴熟,至少也是时常跑马飙车的老司机,更何况今日他们相约出游也并非是去搞什么极速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