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大明镇海王>第1718章,弘治皇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京城,鹅毛大雪伴随着呼啸的寒风将大地变的一片苍白,然而对于京城这座有着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而已,纵然是大雪也一样无法盖住它的繁华与喧嚣。

刘晋早早的就从被窝里面起来,马上要过年,年假前期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刘健和李东阳两个现在是越来越懒了,内阁里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刘晋在处理了。

没有办法,刘健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了,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大不如前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归乡养老,不是他自己贪恋权势,不肯辞官。

而是弘治皇帝一次次的挽留自己的老师,始终不肯放他走人。

其实刘晋看来,尽管这样可以显得弘治皇帝仁厚,对臣子好,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弘治皇帝治国的时候还是缺乏了应有的理智与果断。

一个80多岁的老人,精神和身体都已经不能再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了,你还将他留在这个位置上,这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那是非常不利的。

也就是现在大明国富民强,海清河宴,需要烦心的事情很少,刘健这個八十多岁的老人才可以继续混吃等死。

如果是以前的话,以刘健现在的状态来说,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当这个首辅了。

有几次尚书房议事的时候,刘健议着、议着竟然都睡着了,差点都从座椅上跌下来。

也幸亏是在刘晋的倡议和改革下,大明的早朝制度进行了改革,每天都是八点开始,要是换成以前半个三更起来赶早朝,而且一年到尾都没有什么休息日的话,他更吃不消。

对于刘健而言,现在最好的待遇就是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光荣的退休,荣归故里,好好的安安心心养老,毕竟到了这个年纪了,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了。

但弘治皇帝就是感情用事,一二再而三的驳回刘健的请辞奏疏,看起来是仁厚,对臣子好,其实就是不理智,治国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真正合格的帝王应该明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任用有精力、有能力的官员,而不是让已经没有什么精力的耄耋老人在哪里昏昏欲睡。

李东阳其实也差不多,他虽然只有六十多岁,但是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隔三差五就生病,没办法来上早朝,即便是来了,也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精力来处理国家大事了。

他是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上书请辞了,但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去了,这一拖、再拖,一下子就拖到了弘治二十五年了,马上就要弘治二十六年了。

历史上,它是在正德十一年病逝的,算下来的话,他其实仅仅只有四年的时间了,此时此刻,他的身体是完全不如以前,甚至他连刘健都比不上。

别看刘健是八十多岁,年纪很大了,但身体一直还算健朗,李东阳就是不行,各种各样的病,再加上自己亲生儿子都早夭,连个孙子都没有,他也算是心力交瘁。

其实很早,他就想要回自己的家乡茶陵去好好的养老了,毕竟自己亲生儿子都夭折了,虽然从兄弟哪里过继了李兆蕃过来,但总归不是亲生的。

这对于极其重视传承的古人而来,这是很难接受的,也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甚至于都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

可是弘治皇帝就是不准,一次次的驳回。

在刘晋看来,弘治皇帝这样做,虽然大家都会认为是很宽厚仁慈,对臣子好,但却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都已经到了这一地步了,该养老的就该让他去养老,这才是他真正所需要的,或许回家养老还能够多活几年,毕竟操劳国事太伤脑细胞了。

因为他们两人都没有什么精力来处理内阁的事情,这内阁是事情基本上都落到了刘晋的身上,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很不合理,也对国家不利的。

也就是刘晋,如果换一个权臣呢,会不会形成独掌大权的局面?

要是再遇到主弱臣强的情况,那就说不定是另外一番故事了。

从这方面来说,弘治皇帝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也说明了好人是做不好皇帝的。

事情都落在了刘晋的肩膀上,这过年前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年度财政的审核,官员的考核、年假前的诸多安排、来年工作的安排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刘晋去操心。

谷殅

而且现在虽然不需要操心外部敌人入侵的事情,但是一到冬天,草原牧民有没有过冬的粮食,牛羊有没有干草,京津地区冬天的时候过冬的储备的煤炭准备如何,粮食能够及时运抵京津地区等等。

大明这样的庞大帝国,纵然是海清河宴,可是到了刘晋这个位置上,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依然很多、很多。

“干到五十岁我都想要退休不干了,太累了,真不是人干的事情。”

累成狗的刘晋都想着五十岁退休的事情了,原本刘晋还想六十岁退休的,但想了想,为了自己能够多活几年,做到五十岁就差不多了。

位置越高,责任越大,事情越多,劳心劳力的地方就太多了。

自古以来处在高位的人都没几个能够真正舒服的。

看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寿命基本上都很短,很多人都英年早逝,三四十岁就走了,很大程度都是跟治理国家太过劳累有关。

真正舒服的人反而是中间阶层的人,他们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不需要像底层那


状态提示:第1718章,弘治皇帝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