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神州则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在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的第四位。说明在夏代,麦子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记载。《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
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据以后史书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在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
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
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
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扩大开来。
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
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fu肤)《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
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不过尽管如此,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并没有挖掘出它剩余的其他利用价值来,对他们来说,小麦还停留在磨馒头,做面条的范围内,至于其他的,恐怕没人在乎,也不会有人去尝试。
《急就篇》卷二中就有记载“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在古人的眼里,小麦是给穷人们吃的。
也就难怪,商璃等人一听说这烧梅的面皮居然是用小麦做成的,都感觉到十分诧异了。
“这么说来,这东西之所以这么好吃,是因为用了小麦粉而精心制作而成的了?”赵姮看着手上那个烧梅,难得地露出了一丝好奇。
“那是自然,只要是个人都要吃喝,我的兴趣也在于此,如果全天下人都能吃上这样的好东西,那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凌君的意思是在提点我们,只有让百姓们吃好喝好了,他们才会真心拥戴我等。”商璃握着手中那个烧梅,很严肃地说道。
“商小姐果然冰雪聪明,在下正有此意,若是能让全天下人都能吃好喝好,他们自然不会牢骚满腹,也不会再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了,那个场景,我已经不想再看见了……”凌皓说道。
事实上,就在这之前,他们一路走水路,沿途也在岸边发现了一些骨瘦如柴的人,他们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们,基本上就等于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众人这一路而来,也都算是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不过他们终究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最多也就是给点吃食救济他们一下,而不能代替他们去受苦,他们自问可没有这个境界。
推荐都市校花的全能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