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太一仙道>第338章 墓中传奇

一行三位道人继续在重阳宫里徐徐前行,庭院当中有明代正统年间培植的两株小叶黄杨,一大一小,枝叶交错,大的树高2米,冠幅7米,已生长600余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株形同姐妹,互相依偎,与古树名木“百日红”交相辉映,清雅怡然。

庭院前方即是雄伟庄重的重阳宝殿,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380万修建,于1997年底建成,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玉栏石阶之上,镶嵌的玉雕盘龙,青龙头顶雕刻有太极图。

正中横居“重阳宝殿”牌匾,两旁楹联:

上联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

下联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

重楼之上竖起“大道光明”匾额,两旁楹联:

上联一瓢满饮甘河水

下联七朵祥开大海莲

大殿之内正中间供奉着王重阳祖师,祖师左侧为和玉蟾,右侧为李灵阳。

和玉蟾,秦州甘泉人。出身刀笔吏,传说逢道者点化,遂出家入道。闻王重阳甘河遇仙结庵于刘蒋村,就前往参同。

李灵阳,京兆路终南县人。聪明特达,视富贵如浮云。金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三人同于刘蒋村结庵而居。和、李二人的修炼,均受王重阳的指点,大得其妙。

大殿之内,赫然一幅长联顶天立地,扑入眼帘。由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

上联正阳祖纯阳师燕国海蟾是叔主与和公玉蟾李公灵阳筑庵悟道功成道备去东海之滨丘刘谭中寻得马结金莲法眷广开阐化甘水仙源流长远

下联去妄幻全本真不染不若葆自然当诚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心明性见更建功立德济贫拔苦行方便记与物无私先人后已祖庭教法永传铭

三位年青的道人依次净心焚香,虔诚地对祖师行三拜九叩大礼。

他们起身之后,仰瞻祖师,慈眉慧眼,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须垂胸,羽扇纶巾,衣袂飘动,正襟危坐,仙姿奕然,望之不觉顿生景仰之心。

走出重阳殿,他们看到举着小红旗的导游正对着一群海外华侨进行详细地解说:

对重阳宫的修复,早期主要由李无欲(名志源)承担。1234年,掌教尹志平委命李公入关中复兴祖庭授其为陕西道教提点,赐重金作为复兴祖庭的资金。

李无欲回到祖庭,率领道众,开垦土地,建筑观舍,使祖庭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复兴。

在此期间,奉全真教为国教,知集贤院道教事,重阳宫为全国道教总提点、天下督道院,统领天下道教士。经过“南北合宗”,成为全真教“一统天下”。

其发展达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此时的重阳宫,甘水翼之如双龙盘护,殿堂巍巍,参差棋布,竹林环绕,古木森森。

宫域东至涝河有陂头之玄真观;西至白马河;甫抵终南山有望仙坪之集仙观、白龙沟之玉阳观;北临渭水有临渭庵(在今之马坊村)。殿堂楼阁达5048间,住道士近万名,其间,高道云集,盛况空前。1251年,重阳宫增修筠溪道院、遇仙宫等建筑。

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入明以后,明王朝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昔日恢宏的宫殿经历风雨沧桑,而变成一座破落的古道观。

到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今日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常住道士十多人。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自金大定十二年(1172),丹阳等搬祖师遗蜕安葬于师庵故地,至今已800余年。

重阳墓座北面南,青砖墓冢。

墓门刻一联:九转神丹就;一灵真性存。

重阳祖师墓,基高1.5米。据当地老人回忆,墓地面积150平方米。

1958年祖庵生产队兴修水利时在重阳祖师殿基址处1米深处挖出寿函(石棺)一具,当时用大粗麻绳套在石棺盖上用拖拉机向西拉,因太重只拉开一条缝,绳子就断了,被重阳宫道士殷晴宽阻止,后八仙庵道协同公社又将重阳寿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祖庵梁庄又将王重阳墓挖开。墓内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寿函),长2米,宽1.22米,高0.96米,盖厚0.3米,石棺下周围雕有龙。棺内安放木刻重阳祖师像及遗骨,存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修建重阳宫时遗失。

寿函撬开,函内用黄色绸缎包一木棺,棺内用绿色被包着王重阳遗体,其头枕右臂朝西面南,当时黄袍道帽,容貌胡子完好可观,但见风后化灰。遗体的头部胸部


状态提示:第338章 墓中传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