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仙侠修真>太一仙道>第169章 子午周天

大居士又问:“请教师父,为什么少食素食更有利于健康?”

元玄子说:“道教认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

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气短烦闷。

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损气,粗即损脾,脾损即为食劳。

不欲夜食,日没之后,脾不当磨,为音响断绝故。

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

一粥一菜,惜所从来,可以延年。

每三日一斋素,可以养生,可以养心。

孙思邈讲: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

连陆放翁也作诗说: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道家除了讲究素斋,也特别重视粥的饮用。”

大居士又问:“道家讲究辟谷不是与民以食为天相矛盾吗?”

元玄子说:“辟谷术不同于一般的节食或禁食,通常要停止进食七天以上,须辅以相应的修炼方法。

辟谷术起于先秦,与行气术同时。

饮食被称为谷气,食物与体内元气的结和形成真气,真气的流动支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食物却把他的物性留在了体内,这种物性在体内影响了人的真气的正常流动。

《太平经》云: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

古今一些高僧、道士、瑜珈行者,修持到一定层次后,会出现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淮南子》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

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

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吕祖纯阳有言:

欲要长生,腹中长清;

欲要不死,肠中无屎。”

大居士心服口服,不再发问,对于道教的饮食养生到此阶段算是过了。

元玄子带领参学道众到太乙观各处转转看看,又到后山天池观光。

一天下来,多数道众都很满意,只有个别修为较高的道长颇有微词,对元玄子说:

“元道长,我们几位都是奔着你的仙名而来,不是初学入门,你能不能给我们几个上点儿干货。”

元玄子淡然一笑,说:

迢本无为法自然,真人立像假名圆。

平常日月皆彰露,打破方知意为先。

几个道长立即明白,便默不作声,俯首而去。

到了子时,夜深人静,几位道长不约而同地来到天池。

元玄子正双盘坐在天池之旁,承天接地,专心一意,修炼太乙秘传的子午周天。

此为太乙玄门神功仙道,与世传气功小周天相差极大,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仙道,是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

由伏羲氏传给广成子和神农氏,他二人再传给黄帝,黄帝传给老君,老君再传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列子、关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传。

到了重视禅学及朱子学说的北宋时期,以主张禁欲的全真教最具禅的修养,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视实践性、分析性。

明清出现的伍柳二人之辈,更奠定了仙道具体化、近代化的契机。

秘传在中国公开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学者,都以全真派为研究主题,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视。

这几位道长们找了块草地,坐在元玄子的对面。

他们双盘阖目,调理阴阳气场。

“元兄,玄门修仙讲究仙道关键在仙药,何谓小药?”

一位道长开始发问。

元玄子说:“气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转时,特别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缕深长的阳气,然后轻轻集中意识,这称为温养。

这时能感觉到下腹仿佛有光出现,这是内分泌系统及自律神经系统觉醒的证据。

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达到真息,也就是毫无感觉的呼吸状态。

渐渐地,这股光会笼罩全身,下腹的气会开始回旋运动,光也随之急速转动,最后变为像一块小小硬玉般的物质,称为之小药。

这是阳气受到意识集中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化的结果。

接着,小药会以猛烈的速度冲入尾骶骨,再沿路进入督脉、泥丸。

这时,修炼者会感觉阳气的流动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药就象珍珠一般滚动着经由泥丸,冲往任脉,再回到丹田。

修到小药阶段后,再继续修炼,就能达到大药的境。”

道长又请教:“何谓大药?”

元玄子说:“小药发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转任督二脉三百回,就会产生大药,并且在大药产生前,眼前会出现三次闪光。

大小药的相异点在于,小药是后天之气的物质化,而大药则是先天之气所形成的。

到了大药阶段,**收缩,呼吸也近乎停止。

这种近乎停止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为胎息。

大药产生之后,需要静坐几天,使其安定。

从督脉将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这一过程叫作服药。

吞入的药就安置在


状态提示:第169章 子午周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