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行到高处,马蹄越是拉不开。白马嘶叫一声,任那青衣女郎如何催促却也不肯行走。青衣男子道:“这山路崎岖难行,马儿上不去了。”
中年儒生道:“我们下马步行。”翻身下马。青衣男子向那女郎道:“虹儿,你怎么说?”
青衣女郎道:“那便把马系到下面那平坡之处,我们步行上山。”也翻身下马,见地上泥泞不堪,眉头一皱,捋上裤角,露出两截白玉似的小腿。其时虽然民风开放,但闺中女子不是乡村农妇,小腿除了父母也不能给人看到,平时穿长裤长裙遮挡,出嫁之后也只有丈夫能见得。只是江湖女子性情豪放,倒也不顾虑这些。
另外两个老妪见状也均下马步行。青衣男子道:“张婆婆,麻烦你把这五匹马牵到下面系着。”左边老妪牵过马匹,往山下去了。
平婆婆按住李凤歌肩头,笑眯眯地道:“你跟平婆婆上山吧!不要挣扎乱来,小心掉进阴沟里摔死了。”
李凤歌道:“你不要抓我,让我自己走。你抓着我我怕你掉下山沟把我也拉下去了。”平婆婆见他全无修为,也不怕他走,放开了他。
山道奇窄,到最后竟只容一人行走。青衣男子位于最前,之后是青衣女郎、中年儒生,再后是张婆婆、李凤歌,李凤歌背后却是平婆婆。
走了二十来丈,前面又转出一条岔道。青年男子道:“往哪边走?”
李凤歌心想:“如今只能带他们去玉鼎庙了,到了是死是活只能听天由命也……”指了右手边一条。
青年男子点了点头,领队继续行去。原本山路虽说极窄,但总算是有,走到后来竟都是岩石峭壁,极其难行。青衣男子又不断催促,李凤歌脚下打滑,连摔了两个跤,只摔得满身是泥,灰头土脸。
平婆婆不耐烦起来,轻轻提起李凤歌后背,纵身往上行去。李凤歌被她抓住行走,刚开始心头大为不满,刚想出言讽刺。却见平婆婆行走如飞,纵使有拦路大石截木,也是轻轻一跃便过去了。又见前面青衣女郎与那姓朱的男子、姓顾的儒生也是如此,虽行险峰,却如履平地,轻轻松松一跃一纵便飞过三数丈。
前面三人尚可说是练家子,年轻力壮,可这平婆婆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妪,怎么步法也这么轻快?
李凤歌忍不住心中疑问,问道:“你们怎么能走那么快?”平婆婆微微一笑,道:“这算什么?这山虽然险峻,但平婆婆平时经常上下那峨眉山,早就习惯了,峨眉山比这山可险得多了。”
李凤歌心下虽然大有不以为然之感:“夸你两句便当真得意忘形了?反正我又没见过峨眉山,不知多大多险,由你吹去。”嘴上却道:“那婆婆您可比我厉害得多了,哪像我爬这小山也要人提着。峨眉山又是哪里?”
平婆婆道:“峨眉山在四川境内,险峻秀丽,是一个修道的好场所。昔日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便是赞美这峨眉山。”
李凤歌从小丧父,由母亲带大,只上过两年私塾,虽然也识得几个字,却也没读过这首诗,听得平婆婆说出来,不禁叹道:“好诗,好诗!下面是什么?”
前面青衣女郎听到,回头一笑,道:“下面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笑魇如花,声如银铃。只听得李凤歌心荡神怡,若非被人当作东西提在手上,早就起身鼓掌了。
李凤歌道:“思君不见下渝州……此句可真是好!”那青衣女郎道:“我却更喜欢范成大的那句峨眉山月几番秋。”李凤歌道:“峨眉山月几番秋……全诗又是什么?”
青衣女郎缓缓吟道:“灌口江源不断流,峨眉山月几番秋。江山好处吾能记,为问江山记客否?”她口齿伶俐,声音如铃,朗朗吟来,竟另有一番风味。
范成大的这两句“江山好处吾能记,为问江山记客否”与张若虚的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均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那青衣女郎平日里最爱之诗。她平日里没吟过千遍也吟过八百,这时吟来,另有一种清灵舒快之意。
李凤歌不禁赞道:“这诗写得好,这诗写得好!这位姊姊更吟得好!”青衣女郎笑道:“哪里吟得好了?”李凤歌道:“声音好,诗也好,人也好。”
青衣女郎道:“你怎么知道我人也好呢?”李凤歌道:“想当然耳!你长的又漂亮,声音又好听,老天爷这么厚待你,肯定你为人也是极好。”
女孩子哪有不爱人夸?虽说青衣女郎平时听惯了阿谀奉承,但李凤歌此番道来却不同以往,又十分认真。听得她心花怒放,笑从颜开。放慢了脚步,落到中年儒生之后。
平婆婆见青衣女郎大有喜色,将李凤歌松开了些,只搂住他的腰行走。这样一来倒也好受得多。
李凤歌感激地道:“谢谢平婆婆。”平婆婆道:“你要谢姑娘。”李凤歌道:“谢谢这位姊姊,我听过一句诗这样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拂什么来着露华浓。说的就是姊姊。”
青衣女郎道:“拂槛,春风拂槛露华浓。”李凤歌道:“对,对!就是这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说的就是姊姊。”
青衣女郎格格一笑,道:“你连诗都记不牢,不要奉承我。”李凤歌道:“诗我记不牢是因为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