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来这人个头不高,一张国字脸,年纪大约四十出头,脸庞方正,稀疏的头发梳了一个二八开。
谭振华定睛一看,这位认识啊,不但认识,而且非常熟悉,他打小就叫这位叔叔的,已经叫了十多年,乃是他9号灰楼内的邻居,同住二楼的贲放贲大神。
可这位有何德何能,竟然要被小谭谭封为大神?
当然是因为这位将来可太了不得了。
贲放,1938年生人,满族,1963年毕业于哈工大雷达专业,乃是谭铭的校友学弟,不过论起成就却远远过之。
在谭振华前世的历史上,他乃是华夏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多次获得国家及部委的嘉奖,参与了国内首部相控阵雷达“7010”的研制。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
真正奠定他在华夏雷达工程研究领域地位的,乃是其在1989年,作为总师带队研制成功了华夏首部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
正因为他对国家的这一特殊贡献,2001年贲放当选为华夏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前文提到的9号楼内出的那位院士。
不过么,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贲放贲大总师可没有一丝未来院士的风度,却仿佛街头泼皮般揪住了詹诺竹不停地跳脚。
詹诺竹则一边往外拉他,一边翻着白眼说道:“哎哎哎,这可是新衣服,你可别给扯坏了!我这边飞起来个小玩意,你看不到,是你雷达的问题,你怎么能问我!再说了,冤有头债有主,你得问造这个小玩意的人,揪着我干什么。”
贲放这才发现,一边还站了三个。他一看,居然还都认识。
谭振华就不说了,那是他打小看着长大的。而另外两位,则与他去年接到的一个预研课题有关,为了那个课题,他跟这两位航空界的大拿也打过几次交道,算是混了个脸熟。
见到是这几位,连忙上前打招呼:“宋教授、郭教授,还有振华,你们怎么都在这儿?难道说,刚才飞的那个小玩意,是你们做的?”
要说未来院士的脑子就是好使,一下就看出了关键人物,就詹诺竹那个大老粗,能捣鼓出什么好东西来?
宋文华笑着说道:“贲工,是这么回事,前几个月振华做了一架四旋翼的无人机,我和老郭都觉得挺有意思,就拿来优化了一下,今天打算试飞看看效果,听说你们今天有一部双坐标雷达要做出厂测试,正好拿来看看效果,所以就把试飞的地点定在了这里。喏,就是老郭手里这个,怎么样,漂亮吧?我刚听小詹说,看不见?”
贲放有些丧气地答到:“闪了一下就被滤掉了,还真看不见,将来,这是个麻烦。”
谭振华心中暗暗点头,未来的院士大人,对新科技产品的预见性果然杠杠的,一看就知道,这玩意将来是个麻烦。
可不是嘛?这个东西太小,飞得又低又慢,一般的雷达拿它根本没办法。而且,就算有雷达看到了,要怎么把它弄下来也是个难题。
为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这小玩意大行其道的时候,各国都投入了巨资研究如何“发现——处置”这类“低小慢”目标,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至于动用的手段么,那更是千奇百怪——
比如探测“低小慢”目标的专用雷达,比如电磁干扰枪、比如电子围墙甚至激光枪等等等等,而最匪夷所思的还有一样——渔网!
可惜效果均不甚理想。
所以,各种要害地区时不时被无人机入侵,比如机场啦、政府要害部门啦,保密设施啦什么的,最离奇的是不列颠帝国憋了好几年辛辛苦苦造了艘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结果说好的鹰酱给配的f35舰载机没来得及交货,空着甲板拉出去首次海试的时候,一架华夏产的无人机大摇大摆地降落在了那航母上,竟然成为了第一架降落在这艘船上的飞行器。
宋、郭二位可不管这个,两人相视一笑,你贲放看不见就对了,看不见好啊!
谭振华不行,他是小辈,于是恭恭敬敬上前说了句:“贲叔叔好。”
贲放看着谭振华一脸的兴师问罪:“这东西是你捣鼓出来的?”
谭振华连忙甩锅:“不是不是,我弄的是个原型机,现在飞的这架,是宋教授和郭教授做的。”
贲放便又转向宋、郭二位,“到底还是在你们两个身上啊,今儿你们一个都不许走,咱们找个地方,你们给我把这小玩意说清楚!”
听到这话谭振华就是一乐,好么,这是三位大神要开会了啊。
地方是现成的,就在试验场旁边找了间没人的小屋,几人坐了下来。
贲放指着郭教授手里的无人机开口道:“老郭,你先给我说说这个。”
郭教授说到:“我嘴笨,老宋能讲,还是他来吧。”
宋文华也不推辞,指着无人机说到:“嗯,那我就来说说。”
“先从电机说起吧,这个电机,改用了倭国进口的矽钢片磁体,单股绕线,无刷电机,高精密度轴承,配合驱动器,以及1245的碳纤维桨叶,获得了超过原型机40的功率提升,以及100的拉力提升,这大大提高了机体的载荷能力。”
炫耀完这些,他斜着撇了谭振华一眼。
谭振华顿时脸就是一红,心中暗骂:尼玛,你们才是专业的好不好,跟我这业余玩票的比,好意思吗?就你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有哪一样是我能搞到的?
“说完了电机,我们再来说说供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