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重生之军工霸主>第1145章 无钱寸步难行

最新网址:.ken沉默。

然而在这沉默的背后,却是内心的翻江倒海。

总统齐亚﹒哈克出生于印地北方贾朗达尔邦一个勉强温饱的中下层自耕农家庭,青年时期加入不列颠军中服役,参加了二战中盟军在南亚对倭国的作战行动,印巴分治、巴铁独立之后,他因为宗教信仰而选择加入巴铁,其后进入巴铁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并于1959年、1963年两度赴米国装甲兵军官进修学校和参谋军官进修学校进修。

从1965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打响开始,他就一直战斗在对印作战的前线,并因功不断晋升,1968年晋升准将,1972年晋升少将,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不断锤炼成长的。

在他这一生的戎马生涯中,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战争进程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那一次,原本全幅米式装备、自视为米国在南亚最亲密盟友的巴铁遭到了整个西方集团最无耻的背叛和出卖,他们被切断了一切补给、限制了装备的使用权限,坦克无法发动、战机无法升空、枪炮射不出子弹,面对来势汹汹的入侵者,战士们几乎要沦落到手无寸铁的境地!

如果不是当时的总统阿尤布﹒汗当机立断,转变了外交策略,亲赴华夏求援,那一场战争,很可能就会演变为巴铁的灭国之战。

之后几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那个特殊的历史时间段而失去了华夏全力援助的巴铁无法独自抗衡印地动员其庞大的人口、土地、资源支撑起的战争潜力的碾压,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冷漠目光注视中,东巴地区全境沦陷,世界地图上从此多了一个孟加拉国。

这次惨败,被包括齐亚﹒哈克在内的,全体有血性的巴铁军人视为奇耻大辱。

久经战火考验的齐亚﹒哈克非常明确地知道三点——第一,米国人的武器装备很好用,很先进;第二,米国人,靠不住;第三,华夏人言出必行,是真朋友。

但是,他还同时知道一点,在巴铁,米国人一向不缺少代言人,甚至他本人,也因为青年时期在米国受过培训的经历,而对这个强大的国家心存敬畏和幻想,在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用米国人宣扬的那一套逻辑来考虑问题,并将解决很多国际争端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强大的,一向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国家身上。

就比如刚才,在听完了谭振华对局势的分析之后,他的心中就不自觉地产生过幻想——苏俄人如果真的将在不久之后从阿福汗撤军的话,那么,凭借着最近与米国的亲密关系以及手中这些米制的先进武器,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压制住一直蠢蠢欲动的印地人,从而为巴铁的和平发展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然而,谭振华最后的那一段话却彻底击碎了他的那一丝幻想——是啊,如果苏俄人真的从阿福汗撤退了,那么,米国人对待巴铁的态度,还会像现在这样的亲密吗?

或者换一种思路,说得更加现实一点,彼时的巴铁对米国人来说,还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吗?

想不出来。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唯一可能的价值就是以巴铁为桥头堡,牵制另一个正在成长的巨人——华夏。

可哪怕就这一点,巴铁的价值也完全比不过另一个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先不说从第二次印巴战争以来巴铁与华夏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单就牵制本身的费效比,米国人还不如援助另一个南亚大国印地来得简单轻松。无论从人口、国土面积、战争潜力等各方面来说,印地相比巴铁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印地原本就与华夏有好些未解决的纠纷,其国内更有无数人对上一次被华夏痛殴的历史耿耿于怀。

显然,投资印地比投资巴铁要划算得多。

由一群资本家控制着的米国,对投资这种事情,向来是要斤斤计较的。

而且谭振华说得太对了,米国人抛弃巴铁的理由都是现成而且冠冕堂皇的——防止核扩散!

连谭振华这样一个仅仅是与米国高层交往密切的民间人士都知道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博士和他正在进行的研究,知道卡胡塔工厂,更没有理由不知道,也许,他们了解得更多——由于阿福汗战争的关系,米国人在南亚的上空布置了多枚侦查卫星,其中一些卫星照片还被他们拿来分享给了巴铁,就像谭振华刚才说的,发电站、铀浓缩工厂这样明显的目标,他们不可能看不到。

可他们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很显然,米国人打算将这件事当成了一张底牌,至于这张底牌会在什么时候揭开?

按照米国人的一贯做法,那一定是某个最“符合米国利益”的时刻,而很可能,那也将是巴铁最危险的时刻!

想到了这里,齐亚哈克不由自主地出了一身冷汗——无论如何,巴铁也不能在自己的手中沦落到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那样的危险处境之中!

“埃里克,”他终于打破沉默开口了:“你说的这些,我认同,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马哈穆德投向齐亚哈克的目光中带上了一丝惊讶,他还是头一次听见领袖用这样近乎请教的口吻和人说话,而且对方还是个年纪只能够得上做他孙子辈的年轻人。

但再一想到这个年轻人是谭振华,他又释然了。

他和谭振华因为多年以前那架从他头顶飞过的无人机而相识,自


状态提示:第1145章 无钱寸步难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