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颠覆晚金>第二十三章 大军直下河北(上)

军队挺进的速度非常快,好的让高俊怀疑自己以前是不是高估了蒙古人,太平军这次出动了四个整营的兵力,包括本部兵力和目前代管的部队,再加上骑兵营,总数超过万人,沿着既定路线飞速推进。

路线是事先侦察好的,太平军本身就有许多河北流民,这次选择的路线就在运河旁边,本身也是太平军几度走过的地方,士兵们,对这里相当熟悉,所以行军没有一丝一毫的停顿。

路线主体位于沧州西部,刚好隔开东边大片难于行军的沼泽,但是,这条路线很容易遭到蒙古军队的进攻,如果在西南方向的蒙古主力突然撤军回来,向高俊发动猛攻,很有可能将太平军截做数段,赶进芦苇荡中,那样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然而,高俊选择的时机很好,木华黎眼下根本抽不出机会来,彭义斌也得知高俊这边发动了策应性进攻,为了支援友军,更是不惜血本的与敌军连番恶战,牢牢的拖住了蒙古人。

不过,前锋部队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最靠前开道的一个营是冯达,而冯达手下又有一名军使主动请缨,要做全营的先锋。

此人率领军队白天赶路,傍晚扎营,等到全营大军赶到的时候,本营的营地已经全部安排妥当,而这个时候,本营的军兵在帮助后面的大军扎营,全军稳稳的收入营中。而这个都在拂晓前继续前进,白天一路行军作战,在全军的前面做开路先锋。

“不知是何人骁勇如此?”,高俊听闻冯达的汇报,有些惊讶。

“可别夸他,就是那个两头冒尖的夏伯阳,郎君要是夸他几句,他还不得美上天,指不定又要捅多大的娄子呢……”

有些事果然不能说,话音刚落,一名骑手急匆匆的闯进辕门,带来了先锋部队的急报,太平军前锋已经遇上了敌军,夏伯阳即刻率领部队冲入敌阵,将敌军全部驱逐,已经控制了运河沿岸地区,准备北上江宁县。

“这人果然够勇敢,但是太鲁莽了,对手可是他人数的近10倍,这个时候胡乱发动冲锋,不是太平军的好作风,这次胜利不能算数,也不给他记功!”高俊,有些不满意,但是对夏伯阳的骁勇善战还是很欣赏的:“,这个人适合冲锋陷阵,但是要找个人,给他带上配套,我记得,现在和他搭档的均点是平高盛吧,日本人最古板,适合干这样的活,回头我就给他足够的权力,让他牢牢的拴住夏伯阳。”

冯达还在思考,高俊为什么知道日本人是古板的?但是高俊已经转移了话题,开始询问冯达,对于在河北作战有什么心得体会。

这是个非常开放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回答的一个重要技巧就在于能否揣摩询问者的心思,冯达对此一清二楚,高俊是打算让他留在河北了,这次询问的真正问题是:你留在河北打算怎么打仗?新八一中文网首发

“我记得当初还是在野狐岭旁西军营的时候,郎君那时常给我们军兵讲课,我听郎军讲过先贤的一篇文章,,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蒙古人在野狐岭已经全歼官军,趁着咱们太平军还没立旗子的时候,四处征讨,如今打下这般广大的地盘,占据了天时。

河北都是广阔平原,便于骑兵驰骋,所以,我军难以与敌军野战争锋,但是这一代同样河渠密布,前宋曾经在这里修过唐丽,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话,足以在此生根发芽,在地利上,我与蒙古各执牛之意耳。”

冯达嘴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文绉绉的词,让高进嘴角微微翘起一下。

“既然天时已失,地利各占一半,那我军能够指望的就是人和要挑动当地百姓的抗萌情绪,,让丁壮加入军队,武装起来,对抗蒙古铁骑。”

这个回答,基本在高俊认识的框架之内,不过他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说具体点,我给你留下一个营的兵力,再加上贷款的2000人,在一年半之内,你有没有把握将整支军马发展到万人以上——我要的可都是像咱们郑钧一样的,精兵强将。”网更新最快 电脑端:/

“,我已经胸有成竹!”,冯达早就知道高俊要把自己派往河北中部,留在这里牵制蒙古人,在过去一段时间,他按照高俊当年的办法,连续走访了许多队伍中的河北士兵,又从图书馆借来了大量资料,与手下的参军们仔细研究商讨,终于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草案:“,想要在河北坚持下来,我看最好的地方还是西安周边这一片水网纵横之地,而要想抵挡蒙古人的侵袭攻打,,首先要建立多层级的网络,以坚固的城池和高沟深垒为核心,在周边地区广泛的布置炭烧和油机,帮助我,窥伺敌军动静,骚扰敌军,他们的家属也都集中到咱们根据地内生活,这一地区收获的粮食也应该送往我们的城池之内,以工养军马,敌军要是胆敢来收税,就赶出去,要是胆敢来进攻,就打出去。”

“打出去,说的倒是容易,如果蒙古,派出两三万军队来攻打你的根据地,你打算用什么招数应付呢?”

“建立多层级的防御体系,,核心,自然还在于高墙深垒,以密布的水网和沼泽来限制敌军至4题,以我精锐不足野战抗衡,或者收入城内,拼死抵抗,蒙古人到现在也没法在河北站稳脚跟,他们的一次猛攻,据卑职估计,不会超过40天。

当然,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与其让蒙古人围攻根据地,倒不如我们主动出去,收取各地的粮食,征发各地的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章 大军直下河北(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