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颠覆晚金>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下)

此时此刻,第一批登陆的蒙古军也稳定住了在滩头的形势,开始给士兵们分发战马和弓箭,准备向树林发动反攻。

树林里的太平军大约还有百多人,他们在肉搏中逐渐失利,已经完全退入了林中,虽然还在施放弓箭,但是明显稀疏了许多。

这一切都被铁木真尽收眼底,他站在塔院上,满意的注视着蒙古人历史上第一次海军登陆行动。

就在这时,海风带来了一阵细微的乐器的声音,好像是牛角,又仿佛是别的什么。

蒙古人是敏感的,他们惊讶的抬起头来,被树林遮蔽的港湾里,一条条战舰鱼贯而出,上面全都是严阵以待的太平军军兵。

“不好,咱们中计了”领头的蒙古百户惊呼一声,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岛上几声炮响,树林里突然冲出来无数太平军兵,短刀在前,长刀居后,大量的长枪兵紧随其后。

左右各有两面旗帜,两名步行将领冲了出来,左侧那人形貌峥嵘,使得一条缠铁长枪,旗帜高高飘扬太平军步军指挥贺万岁。

右面那人是个虬髯大汉,手里一把泼风长朴刀,运转如飞,身后旗帜是太平军步军指挥唐太平。

“保护粮仓,把他们推到海里去”两名将佐一声令下,近千名军兵发起冲锋,这三百多名刚刚上岸腿脚还发软的蒙古人如何抵挡得了不过片刻就被屠戮一空。

与此同时,在海上,太平军的舰队也快速抵近了蒙古人的混编舰队,这支太平军船队的船员训练有素,虽然对海面也不算特别适应,但一看就是经常坐船,懂得水性。

“让这群旱鸭子洗一洗”左面那人用青巾包着头,也没戴头盔,不穿盔甲,手里拿着一把硬弓,弓囊和箭囊都是描金朱漆的。船头上一面旗帜太平军步军指挥苏日月。

舰队分开两路,另一舰队从背后包抄,弓箭手们纷纷放箭,船头上那员将领手执小旗指挥,此人身材精悍,眼神锐利,左手按着一把宝剑。船头上也有一面旗帜太平军步军指挥熊开国。

原本的南宋茶商首领苏赖子和熊果儿野人都得了高峻的赐名,摇身一变成了太平军的指挥,在过去一段时间,他们都没有参加任何战斗,而是留在东海县进行整编。网电脑端:

两位头领的表现很不错,现在终于轮到他们大展拳脚,痛击蒙军了。

盟军的混编舰队顿时觉得情况不妙,急忙想要向后撤退,不少士兵寻找弓箭加以反击,但是在茫茫大海之上,船只左右摇晃,蒙军士兵这时才感觉到头晕目眩,不能施放箭矢。

相比而言,太平军的射击就稳当了许多,他们开始血洗对手的甲板。

蒙古人的船队大部分是民船,根本没有挡板护卫,不过是片刻时间,就被屠杀殆尽,也有急于转向想要逃亡的船只,都被太平军舰队逐一截获,很快,太平军舰队开始收拢靠近,准备跳帮。

大部分小船上的蒙军士兵已经死伤殆尽,幸存者也都奄奄一息,只有比较靠里的两艘大船上,还有蒙古士兵手持刀剑准备抵抗,苏神通第一个跳进船内,没有立刻扑上去,而是微微踮起脚跳了跳,引起船只的一阵摇晃,对面的蒙军士兵赶紧抓住手边的绳子柱子,以防左摇右晃,苏神通哈哈大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也不用刀剑,轻轻转挪几下,就把几名蒙古士兵全都挤下了船。ァ新ヤ81中文網首发、域名、请记住

而在另外一艘船上,战斗同样进行得非常轻松,一名年纪轻轻的太平军兵手脚利落的爬上了桅杆,绑上了太平军的旗帜。

整场战斗历时还不到半个时辰,这一切都被铁木真看得真真切切,他未发一言,身后的蒙古军将们也都十分震惊。

海滩边上的厮杀声也传递到了东海县这边,在一片泥泞的滩涂之中,李潇琪等人打着赤脚,还在努力的做伪装的粮食。

“这帮人来的真快你们看,这个像不像”

粮仓里面的囤子做了很多修改,70万石的粮仓大概结成了上百个囤子,在外围和靠过道的囤子当中,最外面一层是粮食,里面是沙石泥土和干草。

而比较靠内的粮食囤子则就全部由干草沙石组成,少年兵们还在做最后的检查,努力的要让这些冒牌货看上去真实一些。

“都检查完了没有”庄佐在其中穿行,感觉差不多没有问题了,大手一挥“赶紧回去收拾行装,然后跟我走”

利用盐贩和茶商们抢出来的一天时间,少年军们终于完成了伪装大业,此时他们聚集在东海岛东面,这里是一片泥泞的滩涂,他们用残余的稻草在其中铺开一条路,远处的海面上,停靠着一排船只,全都下了锚,几艘小船往来,将少年军们载上大船。

“殷阿姊”李骁奇上传之后,看见船上的人,赶忙下拜。

因为在河南行商折了本钱,殷去寒不得不去投奔高俊,但是高俊却没有让她留在根据地,而是想办法给她筹措了一笔钱,让殷去寒回到河南赈济灾民,并且挑选能用的人前来。

此时的船队沉沉的,里面装的都是河南的灾民以及各种药材。少年军登船之后,很快船队又继续扬帆北行。殷去寒终于再次来到根据地,此时她心情急迫。

她很清楚,高俊之所以让自己又回到河南去赈济灾民并且行商,很大程度上是想让自己避开这次战事,此时她提早完成了在河南的任务,急切的想要看一看高俊的状况。

船队行驶了两天,终于在日照港靠岸,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