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天听姬隆峰讲完拳法八字的次日,武光便开始正式学习兵器了。
他向郑柏新询问说:"我听说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不知道该从什么学起?"
郑柏新对此不屑一顾,直白地告诉他:"十八般兵器是流俗的说法,不必理会。"
"是这样吗?"诶,武光觉得很好奇。
"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有很多版本,但都是胡扯的!其中的排列毫无道理。学兵器,只学刀枪棍便可以了。"
"那其它兵器,像什么镗叉锤之类的,不需要学吗?"
"那些兵器,不过是刀枪棍的旁枝,学会刀枪棍法,自然就会用了。"
"那剑法是怎么样的呢?"
剑自古以来,便有儒器之称,洪武帝就曾鼓励秀才佩剑,因此武光很好奇这种兵器的用法。
但他要失望了,郑柏新想了一下,跟他说:"江湖上不见剑法,已经很久了。"
"可剑器不是都还很常见吗?既然剑制还在,为什么没有剑法呢?"武光觉得好奇怪。
"内中的原因,谁也说不清。但现在传世的剑法,大多是一些花巧舞蹈,没法实用。"
这真是可惜,武光心想,要是自己早生个几百年,就有机会学剑了。
这个想法他自己都觉得好笑,这时郑柏新说:"学兵器是真正保命的勾当,要学有用的,不要去学那些花巧新鲜的东西,否则到了要用的时候就没命了。"
武光觉得很有道理,就说:"那依师兄所言,刀枪棍先学哪一个比较好呢?"
"先学棍,因为现在虽不禁百姓拥有兵器,但只有镖局能随身携带武器,一般人只能带棍子。"
确实是这样。
武光想到,兵器学了不能带,等于没有。而棍子谁都能随身携带,之前太祖门和求志塾群殴,也是双方拿着棍子上阵。
郑柏新又说:"而且棍法包罗万象,技法内中可通枪法刀法,最适合打下基础。"
"我听说太祖门也以棍法出名。"武光说道。
"对,北方流行的棍法,现在主要是太祖和少林两门,其它也有厉害门户,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这两家名气大。"
"前明正德年间,朝廷征召少林僧兵讨伐叛乱,此役中少林僧兵一战成名,自然也多了很多想学少林武艺的人。其中明末有一人叫程冲斗的富豪,携资去少林学艺,并编写成书,一时又风靡。"
"那程氏现在如何呢?"
"这是前朝的事,现在不清楚了。"
郑柏新感叹了一下,但也只感叹这一下,随后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少林棍的特点是夹枪法,比如这个单杀手。"郑柏新示范了一下,后手持棍直接扎出。
"这样不稳的吧?"
"不会,扎一下又顺势收回来了,丈余的枪也是这么扎,这样扎力量最大,所谓百打不如一扎。"
"百打不如一扎?"武光不明白,用棍子打看起来不是力量更大吗?
郑柏新解释说:"棍子是钝器,如果打到他正面额头、肩背、手臂、大腿等坚硬或肉厚的地方,看起来或紫青流血,但其实打不死人。要打死他,需用棍子猛扎其喉咙、心窝、肋下,或用棍子横旋打他膝弯、软肋、太阳,或撩其海底,方可置他于死地。或者顺棍削其手指,或劈其虎口,让他无法持棍。"
然后郑柏新又示范了几种单手持棍的打法,除了单手扎,还有单手劈下,单手撩上,单手横旋。
武光不禁好奇的问,如果单手打空了,或者被敌人打下,岂不是不易收回?
郑柏新告诉他,打空了立刻转身拖棍而走,又可以转成其它棍势。
"谢谢师兄指教,但我看单手扎虽然猛,但双手握棍不是更稳固吗?而且力量也不小。"
"双手棍有双手的好处,单手有单手的好处。"
郑柏新示范了一个双手的动作,叫锁口,双手持棍,身倚棍下直入对方内围,棍子直封喉咙。
他和武光说:"锁口在枪法里叫双杀手,单手扎在枪法里叫单杀手。单双手法,你看出有何不同了吗?"
武光似有所悟,说:"双手的攻击方法,比用单手的近很多。"
"对啦!两者的距离是不同的。若我离对方数尺,我单手伸出可扎他,他单手伸出可扎我。那我先扎,不管中不中立刻跳退或拖棍走拉开一步,那他就算单手扎出也碰不到我。"
"这是远距离的攻防,如果近了,我两手紧握,用锁口枪直接逼入他内围死角(类似《剑经》的扁身中拦势),他也变化不得,这又是双手的妙处。"
武光觉得好有道理,但他还有一事不明,问:"若是近身,棍子不怕被敌人抓住的吗?"
"这你就问对了,其实棍子互相攻防,互相抓住对方的棍子是太常见了。棍子又没锋没刃,一下没打到要紧处就可能被敌人抓住。"
郑柏新立刻举例子。
"如敌人打来,我若觉得时机恰当可直接用手从侧面一格,直接抓住他的棍子一拧,然后另一只手单手挥击他的小腿。他必然往下遮挡,我就有机会直接抽走他的棍子。若他拉紧棍子,或者他试图后退,我则一棍劈在他伸直的手臂上。这只是一种方法。"
"那被敌人抓住棍子了,可如何是好。"
"若他抓住我棍子,另一只手挥棍来打,我两手一拧侧身而进,直接一脚踢他个仰面朝天。"
"又或低身而进,以棍拧转遮身,然后抱腿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