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网络游戏>乒坛新秀>第一部 第八十七拍 死局与意外?

(注:本文出现的一切人名、地名、宗教、团体等均与实际无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然这是称赞苏州和杭州秀丽的景色。对于现在的阿光来说则是上有虎啸下有龙吟,他的对手吴光远的新必杀技虎啸球的出现宣布了自己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远台进攻对手有龙吟阻挡,近台进攻对手有虎啸妨碍,自己的攻击几乎被对手封杀,进退不能。

但是阿光并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再厉害的猛兽也有休息的时候,再勇猛的战士也有走神的时候,抓住那个间隙就是自己获胜的时候。而且在刚刚过去的一局中,吴光远并没有使用过新必杀技虎啸的,而偏偏是在刚才的那一球中使用,这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只要能找到原因就能找到破解这个死局的方法,因此自己不能怂,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继续进攻。

所有竞技类体育,不仅是体力和技术的比拼,更是智慧与战术的博弈,一味只是勇猛向前的战士未必就能打得过瘦弱不堪但老谋深算的智者。

阿光想得的确不错,吴光远这一次使用必杀技虎啸第一是因为刚才阿光的来球高度和角度正好适合,另外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是实属无奈之举,阿光的抢攻战术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现在自己正处于和新球拍磨合的时期,过于激烈的战斗反而使得自己逐渐力不从心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无奈之下吴光远只希望通过这一次必杀技虎啸震慑阿光,希望可以减缓比赛的节奏。

阿光将球高高抛起发起一记短球。

乒乓球愉快地飞向吴光远的区域,吴光远上前迎球,轻垫乒乓球后,乒乓球按原路返回。

阿光见状后不假思索决定依然还是使用近台抢攻战术,但是这一次,阿光并不是单纯的近台抢攻,他更加注意拉球的角度和力度,尽量保证落点后球的起落不是太高,虽然阿光目前还没有摸清虎啸球的发动模式,但是阿光始终觉得吴光远的虎啸球依然还是与球的落点及高度有关的,因此尽可能不给对手留下机会。

吴光远见到阿光依然还敢使用近台抢攻的战术有些吃惊,他原以为阿光会因为虎啸球受挫从而畏首畏尾,看样他的想法是落空了,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与阿光进行对攻战。

随着阿光挥拍速度越来越猛,球速越来越快,吴光远招架有些吃力,最终仅在第二个来回时,吴光远就已经招架不住,乒乓球击中球拍后直接飞出场外。

2比2,比分又回到平局。

吴光远和何宏光两人都喘着粗气,好像经历了一场长跑一般感觉呼吸有些困难,觉得吸入的空气仅仅在鼻腔口腔中转了一圈后就从原路返回,根本没有进入肺部这种难受的感觉简直犹如沙漠中断水n天的人一样难受,经过几次搏杀,双方感觉自己的体能逐渐出现问题,感觉身体越来越热。

但实际上,不光只有吴光远和何宏光两人感觉到体温越来越高,氧气量不够,易宪、王梓等正在场上比赛的球员,以及诸葛风华、叶枫、欧阳樱、穆海等所有在场观众都感觉到浑身不适,开始的时候他们误以为是感受到了场上的热血和散发出来的热忱,所以浑身发热。

后来大家才明白原来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场馆的大门重新关闭后,场内人数依然众多,空调和换气系统最终不堪高负荷运转罢工了,这样百余人相当于置身于逐渐升温的蒸锅一样。

场务人员和王教练打过招呼,王教练并不希望比赛暂停,而是要求一切按部就班,于是在不打扰比赛球员的情况下场务人员们偷偷地又将场馆门窗打开,希望在空调和换气系统修理完毕前可以尽量减缓一下室内的“压力”。

比赛继续进行,因为场馆内温度的上升,何宏光和吴光远的皮肤已经微微发粘,汗水也不断滴落,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这一次场馆内空调和换气系统的损坏已经影响了两人的发挥,在吴光远的发球回合,何宏光和吴光远各有一次失误,导致比分又一次僵持不下,目前比分3比3平局。

终于熬到擦汗时间,两人快速走到裁判刘鼎涛面前,拿起旁边的毛巾狂擦不止,那种感觉不言而喻,好像彻底活过来了一样,当然这些行为无非是饮鸩止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也到了比拼意志力和精神力的时刻,双方都不敢有任何懈怠。

虽然打开场馆的门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温度继续升高,但是相反也对比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那就是气体流通后形成的风,乒乓球的直径为40都不到的乒乓球,被风一吹就能刮走,这样也会间接导致部分比赛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易宪和夏冰的比赛就深受影响,因为夏冰使用的是攻削结合的打法,在使用削球防御时,恰好夏冰的一记削球被一阵清风带出场外,这一场面也被易宪一顿嘲笑,夏冰想要仲裁这一球不计分重来,但是易宪说这种球属于天灾人祸断无重来的道理,最终裁判张晓判断这球属于受不可抗拒力影响,即易宪得分,易宪开心的像个孩子,因为他终于艰难的拿下了第二局,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这一场难啃的比赛,终于要见到头了。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场务人员关闭了窗户在大门和小门处站起了厚厚的人墙,希望可以尽微薄之力让比赛顺利完成,这一方法还是大有成效的,风果然小了很多,但是相


状态提示:第一部 第八十七拍 死局与意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