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依华格格就笑了,极小声地说:‘你是小孩子,还是个男孩子,你当然不知道了。
‘姐姐这会儿就对你说,康熙爷时候,就下令不许缠足了。可有的人,不怕走路不方便,还缠。大杨村就有几户富家的女孩缠脚,疼得她们都不敢走路。她们要想走路,就得扶住墙走。
‘小弟,你没有看见,我娘都没缠脚,娘也不让我缠脚。娘还说,好好的脚裹成那样,一辈子都别想好好走路了。那要是身后有一只狼在追赶,那,可是没跑了!’
杨依华说完就捂着嘴格格笑了,郑晓文也跟着笑起来。杨依林、杨依山,他们两人都在注意郑村的街道、房子,都没有听到这两人说了什么,他们也都没有笑。前面赶马车的郑守业,一直和杨志业说着话,他两人更是没有听到。
大马车一出城门,郑晓文不再说话,她的眼睛忙活得左右看起来,心里还随着眼睛的看,说着心语:啊!好大,好宽阔的麦田啊!
郑晓文正看着近处、远处已经成熟了的,广阔的淡土黄色小麦田野,忽然,一阵清风在麦田里拂过,她心里又说:啊!麦穗连着麦秆起伏的波浪,这才真叫一个壮观呢!城市里的同学们,都赶快来村儿里看成熟的麦子田野吧!
郑晓文又往四周的远处望望,她看到浑浑的远处,隔很远就有一片树林,心里说:哦,这景致我在华元郊外,在羊头山都看见过,这就是十几里外,或是二十几里以外的村庄。
郑晓文收回目光,她看着这宽阔的麦田,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她就知道这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心里说:
看来这乾隆时期的农民生活,还挺安生、挺安宁的啊。
那是啊,现在正是乾隆在位的兴盛时期,那也一定是国泰民安了。
哎呀,不得了了,再有二十年,那乾隆弘历就开始老朽昏庸了!他一昏庸,朝里那些官吏们也不讲政绩了,作风也败坏了。他还施行闭关锁国,他对世界的先进技术风潮不闻不问,他都拉了中华的倒车,他还像没事人一样呢!
这事儿我不知道是不说,这让我知道了,那就是不行!趁这会儿,他还没有犯下这个超级大错误,我得赶紧上朝去说服他!他要是不听我的劝告,我也没办法,那就听凭各地群雄起义吧!
哟,哟,且慢,且慢,凭你个小小女子,你就能说服一个大清皇帝?
那,我要是说服了他呢?哟,郑晓文,就算你说服了那乾隆,那也是乾隆他的魂魄在后悔!历史已经过去了,已经记载下来了这个朝代的大事,那些起义的,和国军打仗的,劳军伤财的事儿,谁还能抹掉啊……
杨依林见车都停下了,郑晓文还在发愣,他拍一下郑晓文,说:‘到咱家的麦地了,大家都在下车,你还愣着干什么?’
郑晓文回过神儿,赶快给自己打圆场,说:‘这麦田风光,我还没有观赏够呢,走,下去车再继续看!’
郑守业看看这四个孩子,他朝着那三个年龄小的说:‘来之前,我就说不让你们三个来,你们还不乐意,闹着要来,还非得让给你们准备镰刀。行,行,不说了,这样吧,我现在就给你们分配怎么割麦。
‘依山割过麦子了,你割三行。你们这三个人,每人割一行麦子。你们都得记住,麦茬要留得低一点。一会儿,你们看大人怎么割麦子,你们再学着点,就会了。’
这六个人刚割了一会儿麦子,有两个打短工的,手里拿着镰刀,都过来了。
郑守业迎上去说:‘还是你们两人的消息灵通啊,这不,刚下镰割麦,你们两个就到了。其实,我是怕你们忙,事先才没有对你们说。’
其中一个短工说:‘我们两个都操着收麦的心呢,麦子熟了,就怕下雨,还是快些割下来,打完场,把粮食拿回家,我们两个才会放心。’
郑守业心里很感动,也很高兴,他说:‘真是太感谢两个兄弟了,那咱就一起下镰割麦子吧。’
郑、杨两家人,加上打短工的两个人,几个人忙着割麦子、晒麦子,石磙碾压、扬场,一连忙了八九天,总算把麦秸垛起来,把麦粒运回了郑家。
郑晓文实践了收麦全过程,她心里说:整天吃的白面馍,原来就是经过这么多细节得来的啊。哦,还有细节呢,还得把麦子磨成面粉,再做成馍,才能吃。真的是细节多多啊,种庄稼的人太累了。
哦,还有呢,我知道了,‘浪费’一词,可能就是从庄稼人的汗水里提炼出来的。以后,做饭做菜,就做得正好够吃,再也不能吃不完扔掉了。
郑家的新麦面磨出来了。郑晓文吃着稍微发点黑的新麦面馍,说:‘嗯,这馍馍可是真鲜香啊,太好吃了!’
杨依林不解地看看郑晓文:‘吃个馍,你也能发发感慨?’
郑晓文说:‘我是真的第一次吃这么原味儿的,这么鲜美的小麦面香,我能不感慨?我能发感慨,就证明我这个人有感情嘛。有感情的人,才懂得珍惜、报恩。’
杨依林听着这话,看他那样子有点迷糊,他没有接郑晓文的话。
郑家干净利落收完麦子,就该种秋庄稼了。
早上,杨志业看看郑守业,建议说:‘哥,该犁地种玉米了。咱家有那么多麦秸,养三头牛也够吃。要是咱两个一起犁地,那干活多快啊。我看,咱就再买一张犁,一头牛吧。反正我还要买地呢,这买犁、买牛的钱,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