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李逵的逆袭之路>第359章假殿试之名

“吉时到!”

钟鸣声响起,如同枯木一般坐在大典左侧的李清臣站了起来,拿出了考题,给身边之人,朗声道“发卷,开考!”

很快,考题被誊写成好几份,放置在大典的各处。

绍圣元年,总共有609名贡士,每人都是一张书案,一张草席,隔开距离在大殿中参加考试,将整个大殿都挤的满满当当的,排名三百之外的,还被安排在大殿之外了。考题终于千呼万唤出现的那一刻,不少人都愣住了。

问政题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好说的。

比如说刑案的题目,就是问律法的条文。

收税的题目,就是拷问士子对于税率的学习。

题目也不多,加起来就十题左右。

写的快的考生,半个时辰之内,就能完成所有的问政题。

但是策论题目就不一样了,这是主考代皇帝问策,或者是皇帝亲自出题。

绍圣元年的题目是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英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夫是非得失之迹,设施于政而效见于时。朕之临御几十载矣,复词赋之选,而士不加能;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雇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西北之侵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至于吏员猥多,兵备利阙,饥馑荐至,寇盗尚蕃,此其故何也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夫亦何必焉子大夫其悉陈之无隐。”

什么意思呢?

先是吹捧了一番神宗皇帝的才能,舜禹之学。这可是做皇帝的最高标准了,当皇帝的都梦想着达到尧舜禹汤的水平,受万世敬仰。然后说神宗皇帝的亲政和功绩,从变革科举的选士办法,到变法中的《募役法》、《青苗法》等等,却笔锋一转,说到了变法的结局并没有达到预期。

让后让士子们写策论,为皇帝排忧解难。

李逵瞪着眼珠子,怎么都看不出来,皇帝还需要排忧解难的需要。这摆明了是要让人被变法失败而背锅,说白了,就是以殿试为名,亮刀子杀人诛心。不仅要让保守派背锅,还要摁死保守派。这读书人的心肠也太坏了。皇帝不会没看出来这其中的关系吧?

都将自己老爹比成了舜禹,还用告诉他大道理吗?

难道说,舜禹时代,夫子还没有出生,他们是蛮王而已,不知礼仪之美,不知礼乐之重,不知仁德之厚?

这么写肯定没问题,但绝对要倒大霉。

反倒是马昱看到了题目之后,却陷入了沉思之中。心说“策论虽说了变法,但却提出了变法的不足之处,选咸汤团,还是选甜汤团?要命了,这是一道立场题。”

不仅仅是他,很多士子都紧张了起来。

朝廷的殿试,皇帝来了,满朝文臣之中,有头有脸的都到了。

如果这时候选了变法派,得罪保守派。选择了保守派,变法派肯定不乐意。

关键是,皇帝是什么心思?

至于大殿上的范纯仁和苏辙,还有章惇、蔡卞、曾布、李清臣,明显的站在两个阵营之中。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变法派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同时,保守派也没有全部都下去。还有个吕大防,护送宣仁太后的灵柩落葬之后,告假回了蓝田老家啃小米饭去了。

要是吕大防在场的话,应该能够三对四的局面,表面上变法派锐意进取,但保守派执政将近十年,见招拆招,也不是随便可以揉捏的软柿子。

除非皇帝下场!

皇帝准备下场了吗?

马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虽说李逵告诉他,皇帝希望在殿试有人能够站出来,立场鲜明的支持变法。

但真的将自己的仕途赌上去的时候,他却迟疑了起来。

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毕渐,这位不紧不慢地开始在草稿上落笔。

心里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而李逵和范冲座次也很显眼,殿试就不存在打乱考号,也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出现。皇帝都在上头坐着呢,题目还是现场出的,自然不存在舞弊的可能。至于排名,是让皇帝看到贡士的长相,好让皇帝有所印象。

范冲早就想好了写什么。

他压根就不能顺着皇帝的心思去写支持变法的文章,他真要是怎么做,就不会将状元让出去了。

绍圣元年的状元,真不好拿。

至于李逵?

他也没有朝着对神宗皇帝歌功颂德那条路上走,也没有想过踩着元佑党人不放。而是另辟蹊径。他脑中空明一片,早就有所准备。李清臣不是说变法的不足吗?

当然,这话是谦虚。文人都不喜欢把话说满。

但也给李逵找到了文章的思路,咱们就从根子上说问题。不说变法,也支持保守派的政治主张。而是说人口导致王朝的困境。

当然,开篇还是要吹捧一下皇帝他爹的,在草稿上扒拉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李逵刚写下这句,顿时反应过来,暗骂一句都抄习惯了,差点把《出师表》给默了出来。得换个调调,要不然自己肯定要被吊打。

“臣窃闻先帝励精图治,数十年不敢懈怠,外有讨伐番邦叛逆之功绩,内有被泽蒙庥百姓之德望。天下共之,黎民敬戴。然数十年夙愿功亏一篑,为臣子所误乎?好事者言位高者不贤,位卑者


状态提示:第359章假殿试之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