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将十五万大军集结完毕做好了战斗准备。
辽国那边也不例外,耶律淳集结了辽国最后的精华部队,又放弃数城将人马都抽调到一处凑了二十三万人的部队,对外则宣称三十万大军。
之所以在大梁的军队渡江时没有半点动作还真是因为辽国内部发生了动荡,原来在金国人连续攻陷辽国的上京和中京后,天祚帝逃往西京。
此时辽国那些位高权重的契丹贵族开始对天祚帝耶律延禧极为不满,认为就是他的无能才导致金国做大昔日的附庸噬主。
只能说耶律延禧确实是个无能之辈,比起宋徽宗赵佶也不遑多让,可以并称为这段时期的卧龙凤雏。他在位期间任用萧奉先、萧德里底等一众佞臣,一味游猎玩耍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国政致使宗室贵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导致民间起义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领也纷纷起兵反辽。
在这种情况下耶律淳顿时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便暗中联络那些契丹元老酝酿政变。而大梁军来袭不过是借口,他趁此机会抽调了数州的守军在云州集结,实际上已经超过耶律延禧所掌控的军事力量。
耶律延禧仍不自知还以为他的南院大王是忠心体国,为辽国与大梁的决战做准备呢。
就在杜昱等人攻陷蔚州的时候,耶律淳和那些契丹元老突然发难,将天祚帝的行宫围个水泄不通。辽国的群臣转而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建立北辽政权。
在那些契丹贵族的支持下,原本属于天祚帝亲军的铁林军也向耶律淳表示效忠,一场与真实历史有些类似但又大不相同的政变还是发生了。
耶律淳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软禁起来,与此同时遣使奉表金国乞为附庸。他这一番动作就是为了暂时安抚金国,以便能腾出手来全力准备与大梁的这场战争。
金国那边暂时没什么表示,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驳,让耶律淳松了口气。只不过在辽国的上层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耶律延禧,他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善后。
也正是因此,在大梁军攻陷応州和渡过桑乾河的时候辽国方面没有一点反应,即便时迁的探马撒出去百里也见不到辽军主力。
当然此时杜昱并不知道辽军反常的原因,还在猜测是不是耶律淳搞的什么阴谋,倒是把他们吓得够呛。
耶律淳总算处理完西京府内部的情况,将执政的权利交给留守的契丹贵族之后,他带着凑出来的所谓的‘三十万’大军挥师北上,寻找大梁军的主力。
辽国的大军行军不过两天的功夫,他们就发现了大梁的侦骑在到处行动。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応州的兀颜光久无音讯,以大梁军攻城的战绩,可想而知他们的遭遇如何。
面对大梁军可能兵临西京府的情况,耶律淳却更加坚定了在野外与其决战的想法。虎威炮和炸城门的妖法太过厉害,与其在城中打不擅长的守城战,还不如发挥辽军骑兵多的优势正面硬扛。
铁林军到底是精锐骑兵,在他们的攻击下很快就将大梁的侦骑驱赶得远离大军,而此时辽国的探马也能到处侦查寻找大梁的主力部队。
応州方向到桑乾河一带范围并不是很大,他们也很快找到了杜昱和朱武等人的军营,确定了大梁军的位置之后,耶律淳召集军中将领商讨如何打这场战争。
耶律淳贵为皇帝亲征可以,但行军打仗终究不怎么擅长,他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将指挥作战的权利交到耶律大石的手中,由他指挥作战。
耶律大石有过与豹滔军的交战史,十分清楚虎威炮的威力,而这场大战太过重要他也不敢清兵冒进。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他决定先派出一支先锋部队先行出发试探一下大梁军,大军则减缓行军的速度以稳妥为主。
于是,耶律得重带着长子耶律宗云、次子耶律宗电、三子耶律宗雷、四子耶律宗霖以及贺重宝、贺拆、贺云、琼妖纳延、阿里奇、太真胥庆等人,率领两万步军和三千骑兵先行出发,直扑大梁军的大营。
敌军来袭自然瞒不过有望远镜的大梁侦骑,他们立刻将消息上报给时迁。鼓上蚤不敢怠慢立刻把消息传给杜昱。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那些辽国将领的名字,否则杜昱一定会大吃一惊,再次感叹这个时空的复杂,将水浒传小说之中的人物搬到现实中来与他对战。
敌人的兵力不多,显然是试探之举,想看看大梁军队如何应对,是否有新的花样。
杜昱也不是傻子,他觉得既然对方只是辽国的先头部队,那就没有必要暴露以线膛燧发枪为武器的圣教军的存在,还用传统冷兵器的作战部队应付比较合适,不过如何应对还要商议一番。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许贯忠等人一致认为,大军之前一直各自为战并未在一起进行过配合,与其主动出击暴露弱点还不如在大营之中稳守,趁着开战前最后一点时间调整军队的状态。
杜昱听后觉得有理,人家一支先头部队的骑兵就有三千左右,可见在机动性上大梁的军队肯定不如辽国的大军,而此时他又不想让林冲和栾廷玉等人冒险,干脆采纳了众人的意见,以守待攻先稳住阵脚再说。
倒是耶律得重,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已经来到大梁军营的附近。他匆忙扎下大营,只休整了一天便打算展开攻击。
只是绕了大半圈对大梁的军营进行一番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