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同时。
谢直正在家里面招待客人。
说是客人,不准确,应该说是亲戚,而且是那种特别亲近的亲戚,胞亲姐夫。
注意用词,胞亲。
大唐对亲戚的远近很是重视的,几乎每一个层级都有专门的称呼。
就以姐弟为例。
一个爹一个妈,这在后世,就叫亲姐弟,在大唐,不这么叫,还得在“亲”字前面,加一个“胞”字。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大唐还有纳妾的制度啊,也就是说,弟弟的一帮姐姐里面,有可能还有同父异母的姐姐,这样的关系,就叫“亲”了。
然后就姐弟来说,再远一点的关系,就是亲兄弟的子女,老大家是闺女,老三家是小子——欸,老-二呢?老二404了——这样的姐弟,叫“堂”姐弟。
在大唐,用了一个专门的字眼,“从”,从姐弟。
当然这个说法在大唐的正常生活之中并不多见,主要是族谱之类的书籍上才有,说白了,相同的关系,“从”是书面用语,“堂”是生活用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就好比后世,问问题。
正式的说法,或者书面的说法,问一句“为什么”。
如果是生活话一点呢,一句话甩过去,“干啥”。
如果带口音,“干哈”!
注意哈,必须是亲兄弟的子女,才是“堂”姐弟,要是亲兄妹或者亲姐弟的子女,那叫“表”姐弟,为了区分母族那边的表姐弟,再加上一个字,叫做“姑表亲(戚)”姐弟,而母族那边的表姐弟,也要多加一个字,“姨表亲(戚)”表姐弟。
除此之外,还有,亲哥俩,老大家是孙女,老三家是小子,怎么称呼?在“从”的前面再加一个个字“再”,这叫“再从”姐弟。
再远一点呢?“再再从”?那不叫人话,正确的说法,是“族姐弟”。
欸,为啥到这就变成族姐弟了?
数数,几个层级了?
胞亲,亲,从,再从,族。
一共五个层级,这就是传说之中的“五服”,以对应丧礼上五个不同等级的孝服,后世常说一句话,“这都出了五服了”,以此来说明亲戚关系的疏远,就是这个意思。
闲话休提。
谢直正在招待自家的“胞亲”大姐夫。
即便他在大唐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也习惯不了大唐人,把亲戚关系还给划分成如何严格的三六九等,亲戚就是亲戚,人性好、处得来,自然肝胆相照,人性不好、相处不来,就算是新兄弟也能反目成仇。
姐夫这种关系,别的不说,在后世是多亲近的关系了,怎么还能当外人呢?所以,他第一次见这位大姐夫,由衷希望他属于那种“人性好、处得来”那一挂的。
所以,谢直表现得相当热情。
别怀疑,这都是出于真心。
因为在谢直有限的记忆之中,他的那位胞亲大姐,对原主实在是太好了。
前文交代过,谢三郎很小的时候,谢家大爷就过世了,然后亲生母亲,又因为忧思过度而随之而去,小小的谢三郎就成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可怜孩子。
即便祖父祖母就在身边,可是还有那么一位“可爱”的二叔母呢。
在祖父祖母的眼里,谢直是自家的三孙子。
但是在二叔母的眼里,谢直是“大房的小儿子”。
有了这个意念在里面,好多事情,即便是谢老爷子和薛老太太,就不太方便了,要不然的话,不管给谢直什么东西,二叔母都要帮着“小个儿”的谢二胖子争竞一份……
这咋办?
二叔母和小小的谢二胖子自然无所谓。
这可就苦了小小的谢直。
幸亏,有大姐在!
这姐姐要是对弟弟好起来,简直没有边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谢家大姐做不到的,就算是谢直生母重生在世,恐怕都没有谢家大姐对谢直那么好,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歪了……谢三郎小小年纪就能在汜水城成就“静街虎”的成就,主要是谢家老校尉的的身份使然,不过,其中,恐怕也少不了谢家大姐对谢直的宠溺。
这么说吧,在谢三郎仅有的记忆之中,每天照料自己生活起居,在自己闯了祸之后、帮着他擦屁股的,只有自家的胞亲大姐!
只不过,等他过了童年时节,大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前文同样交代过,谢家二叔做主,和时任洛阳御史台侍御史的卢奕的族侄,定下了亲事。
其人,就是眼前的这位大姐夫了。
他姓卢,名宁,在家乃是独子,家中薄有资产,却也是范阳卢氏的嫡系子孙。
谢家大姐能够嫁入到五姓七家之一的范阳卢氏,也不算辱没了谢家大姐的身份。
不过,这对谢三郎就不太友好了,毕竟范阳乃是幽州首府,距离汜水县千里之遥,他就算想念自家大姐,也难以相见啊。
好在据说大姐夫对大姐非常不错,大姐的日子过得也好,算是让谢直聊以***,尤其他到了洛阳以后,见到了当初大姐婚事的媒人,现在大姐夫的族叔,现任洛阳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卢奕,从他的嘴里听说了大姐的近况,更是把一颗心放到了肚子里面了。
如今看到了大姐夫,先不管他的人性如何、能不能相处得来,就冲胞亲大姐的面子,也得好好招待一番啊。
可是,谢直这么一“好好招待”,顿时让大姐夫卢宁受宠若惊。
为啥?
他可理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