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最后的三国2兴魏>第749章 石门关

司马军在河内完成集结之后,司马师请缨担任先锋,司马懿准之,拨了三万步骑给司马师,以陈骞为副将,钟会为长史,克日进军,直取石门关。

石门关是河内进入并州的唯一咽喉要道,能不能打开进军并州的大门,此役便极为的关键,司马懿为了锻炼和培养司马师,特意地让他单独领军来打头阵,可见司马懿之用心良苦。

司马懿年近七旬,马上就要到古稀之年了,都人活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年纪,司马懿自己也觉得时日无多。

但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尤其是政变成功之后,司马懿成为了把持朝政的权臣,虽然风光无限,但司马懿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因为他清楚,所谓的权臣,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董卓的路,身死族灭,死无葬身之地,另一条就是曹操的路,谋权篡位,改朝换代。

除此之外,真的没有第三路可走,所谓的功成身退,归隐山林,根本就不可能,权臣一旦交出权力,那接下来就是反对者的疯狂反扑和杀戮,司马家的子孙无一可以幸免。

所以走上了权臣之路,那就注定是无法再回头的,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司马家的子孙也会承继大业,顽强地继续走下去。

随着司马懿年事渐高,他更加地担忧在他亡故之后,司马家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如果没有一个头脑敏锐手腕刚硬晓畅军事的继承饶话,司马懿根本就不敢相信这些后辈儿孙会走多远。

所以培养接班人,成为司马懿竭力要办好的一件大事,淮南之战和汉中之战,司马懿分别让司马师和司马昭参与战事,希望借机考察一下这两个儿子的领军能力。

虽然司马师和司马昭表现都不错,但风头却完全让曹亮给盖过去了,也就是曹亮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完爆司马师和司马昭。

这恐怕不是司马懿最想看到的,如今曹亮割据并州,司马师请求挂帅出征讨伐之,司马懿没有同意,不是司马懿不希望司马师有单独领军的机会,而是他清楚,司马师不可能是曹亮的对手。

曹亮这样的对手,必须要由司马懿亲自来剪除掉,而且是必须要剪除掉,如果在司马懿的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个目标,很可能会带给后辈儿孙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司马师当不了主将,当一个先锋还是足够资格的,而且这也是司马懿最希望看到的,毕竟司马师终究是要承继大业的,司马懿所要做的,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而对于司马师来,他更加想迫切地证明自己,淮南之战留给他的遗憾与痛苦,时刻地吞噬着他的心灵,这些年他担任中护军,虽然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中护军毕竟不是打仗的,他极其渴望领军征战沙场,把曾经丢失掉的东西,在战场上重新找回来。

洛阳事变时,他率军一路追杀着曹亮,甚至在北邙山有围杀曹亮父亲曹演的记录,最后因为黄河的隔绝没能追得上曹亮,让他引为遗憾。那的一仗,根本就无法满足司马师内心的渴望,他的目的,就是要统率千军万马,真正地来一场大厮杀。

所以这次担任北征军的先锋,司马师是踌躇满志,信心爆棚,他必须要打开石门关,吹响司马大军北伐的号角。

石门关与其是一座关隘,倒不如是一处然的险要,连绵巍峨的太行山在这里闪出一道口子,左右俱像一座石门,所以石门关由此而得名。

由于石门关地处魏国腹地要带,所以那怕地势险要,也没有设关的必要,到是在这里设下一个关卡,用于检查往来的商旅行人。

石门关的地势也是相当高的,河内平原一马平川,到了石门关,地势突然地增高了,险要成。

并州军在撤出河内之时,唯一占据没有撤出的地方,就是石门关,司马师率军一路向北,逐渐地逼近了石门关。

三月的气最是怡人,春光明媚,和风送暖,在这个季节出征打仗,再舒服不过了。

不过随着地势的抬头,气候也变得寒冷起来,当可以看到巍峨的大山之时,司马师又穿上了刚刚脱掉的裘袍,尤其是夜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冰霜,冷风刺骨。

夜晚宿营之时,也是最为危险的时刻,司马师对这些军事常识还是谙熟的,何况他身边还有副将陈骞和长史钟会,这两个人堪称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在夜晚宿营之时,绝对不会给并州军留下任何机会。

钟会还耍了一点聪明,他建议司马师故意地在宿营时留下一些破绽,引诱并州军前来进攻,如果并州军前来偷袭的时候,司马军正好可以将其包围歼灭,然后再出兵攻打石门关,就轻松简单多了。

司马师听从了钟会的计策,在宿营的时候,故意地卖了一个大大的破绽出来,然后调集精兵埋伏在营外,单等并州军上钩。

不过等了一夜,并没有看到并州军的半个人影,看来他们是白等了,风寒露重的,在草丛中埋伏了一宿的司马军反倒是苦不堪言,这一路行军已经是很辛苦了,再加上冻上一宿,许多士兵得了风寒症,伤号减员让司马军的士气似乎有些低迷了。

钟会倒是不以为然,打仗就是这样,做好准备未必就能取得理想的结果,但不做准备却很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并州军没有上钩,并不是他的策略有什么不妥,而是对手只能是更加的谨慎,看来石门关这场战斗,打起来不会太轻松。

司马


状态提示:第749章 石门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