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979章 密谋

四月初二,百里燕迎来一位不速之客,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提前打招呼,公良修突然“空降”陔陵,让百里燕措手不及。当天下午匆忙赶回陔陵,公良修被姜蓉神秘的藏在了后院茶阁二楼。

“来之前也不令人过来知会一声,神神秘秘的,你也不怕志王起疑。”

公良修浅然一笑抬手略施一礼:

“呵呵,冒昧造访,若是惊扰了永兴侯,还望多多包涵。”

“算了吧,你我都是老相识了,无需这般客套,坐吧。”

言毕,百里燕转身与姜蓉说:

“去备些荤菜,我要与公良兄长谈。”

“嗯。”

姜蓉径自退出小阁,随手便是将门关上。百里燕落座喝了口水,稍事喘了口气问道:

“秘密而来,我琢磨着你定是没什么好事。说吧,究竟所为何事?”

公良修凑上前来小声说道:

“既然问了,我便是直言了。我问你,你们咸国何时出兵?”

“你问此事作甚?”

“陶敛病重,也就在这几月。”

“哦……我明白了,陶敛一死,你们公良家便好自立山头。”

志国这些年国内起了重大变化,志王长子于盛元647年十月意外病故,在新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于是便是给了公良氏机会,而同时冒出了第三股势力。

当下遵循立长制,长子夭折则下一个儿子接替。但发生在幼年期、少年期,这都还好摆平。

怕就怕发生在太子壮年,而其他诸王子年富力强之际,太子一命呜呼,剩下的几个儿子都已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并在血缘上攀附了其他权贵,此时再另立太子,处置不当必将引发为政权的危机。

志国恰恰在太子年富力强的时候染病暴亡,这就给其他兄弟创造了夺位的机会。

要说志国的局面也是志王一手造成的,为解决勋戚专权把持军队朝政的局面,志王近些年陆续扶持自己的几个儿子在地方做大,并默许扩充实力,以卫戍王室,同时不断压制公良氏,逐渐剥离其政治资产。

陶氏作为志王的拥戴者,自然免于了志王的削权,但问题就出在陶敛的大孙女嫁给了太子,二孙女嫁给了志王的第四子,押了两个宝,而志王二子没有政治抱负,但是品性极好道德高尚,而且文采非凡,就是没什么心眼儿,以相国上官太岳为首的文官集团都支持二子。

然后说说公良氏,公良文、公良晨叔侄二人支持的是志王三子,原因很简单,这位三公子与四公子不对付,但是与二公子关系不错,更重要的是三公子相中了公良家的女儿。所以如果能拉住三公子,那就不用造反了,扶三公子登基,推倒陶氏全盘接收的风险要比造反的小。

既然公良氏支持三公子,陶氏则有两个选择,支持二公子立为太子,或选择支持四公子立为太子。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应该支持二公子,如此名正言顺,公良氏即便反对,按惯例也无效。

现在问题就出在陶家身上,志王倾向于二公子继位,陶家坚持四子继位,这件事上,陶家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志王二公子的舅舅害死了陶敛的次子。

这件事得追述到千岳山一战,二公子的舅舅畏战怯战,未能赶赴预定地点接应,致使陶敛次子战死,这件事上陶家恨破一个大洞,要陶家支持二公子登基,日后就不得不面对被二公子舅舅排挤,乃至干掉的风险。

当然,决定权在志王,志王可以指定四子继位,但公良氏必然不会买账,既然不选二子,那凭什么选四子,长子继承制,怎么也轮不到四儿子。

于是原本两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三方僵持,以上官太岳为首的文官集团支持二公子,以公良氏为首的军事集团支持三公子,陶氏集团支持四公子,志王倾向于二公子,但举棋不定。

在百里燕看来,志国现在不需要强人,而需要能够治理内政的行政型君主。而上官太岳精通历法、农业和财政,其非常清楚国内情况,由二公子继位,显然是最合适的。

而三公子资质平庸,不适合出任君主,易被公良氏控制,四公子过于争强好胜,统兵可以,继承王位治理天下显然不行。

但百里燕困惑的却是,公良氏为什么不支持二公子呢?即便日后有姻缘关系,支持二公子显然能直接打击陶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志王的猜忌和戒心,支持三公子显然不太明智。

想到此处,他问公良修:

“既然上官太岳支持二公子,而二公子为人谦和,你们为何不支持二公子,反支持三公子,不会是只为了一纸婚约吧。”

“看来你也发现了端倪,不瞒你说,太子病故之后,二公子继位的呼声日益高涨。按理,三公子与二公子交好,大哥支持二公子,三公子也能理解。

但二公子早看上了晋国公主,而志王多年前便与晋国和解,以便于日后腾出手来对付我家。现在二公子与晋国公主暗有私情,日后二公子登基,以上官太岳的秉性,结好晋国是必然之举。

其若结好晋国,对我家并无影响,但对咸国并不一定有利。哪日晋国与咸国开战,上官太岳一箭双雕,先落井下石你咸国,而后让我家与陶氏共同领兵讨伐,如此一来上官太岳便好吐故纳新渐收兵权。

而且陶氏与二公子关系不睦,我家若支持二公子,上官太岳日后势必用我家对对陶氏下手。陶氏若倒,上官太岳焉能放过我家。”

<

状态提示:第979章 密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