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804章 尘埃落定(1)
片橡木林及其土地一并划给了咸国。

其中原因既有咸国国力使然,也有政治利益的考虑,出于示好,志王将当下并无多大土地价值的山林送人并不意外。

卫、志、咸三国和谈后,卫国随即将兵锋转向长孙、徐国,原因也很简单,徐国残了,却从志国手中拿到三个大郡,长孙国虽然一郡未得,但弱的太渣渣,站着北方大量上好的平原土地,真是没有天良。

盛元641年全年大局明朗后,咸国各郡转入生产,新占郡县免除全部税赋三年,三年后恢复半税,半税实行两年,视情况再做调整。

同时进行的还有人口收拢安置工作,归附咸军的叛军和民夫不少来自孙国南部、西部以及外籍,总人数近八十余万人,如何安置成了棘手问题。

当下通信落后,战乱频繁,颠沛流离四处逃难比比皆是,人口消亡极快,偌大的中原寻人是不现实的。

志国方面较为容易解决,志国本有大量人口迁入彭源、万川、上关等地,根据战前协议,都将遣返给志国,咸国籍此作价,协商解决问题倒也不大,到时找得到找不到就另说了。

而卫国方面不太好说话,其攻占孙国土地之后,一如既往的本性不改,大肆抓掠孙国人口,拉回卫国充当奴隶,并从卫国国内向孙国迁移人口,以巩固新占土地的人口平衡,致使边境逃难者数以万计。

对咸国所提要求,卫国提出以一人换三十斤钢为条件讹诈咸国。要说三十斤钢在当下买一条命那是天价了。当下生铁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钢,然百里燕觉得这笔交易值得一做。

万川于641年年初投降后,咸国尽得万川郡全部煤矿和硫矿。万川有中原煤都之称,更像是中原地区的山西,地下煤矿极多,不乏大型的露天煤矿。孙国之所以盛极一时,与吞并律国获取煤田不无关系。

有了万川煤矿的支持,煤炭价格迅速拉低,甘府、上关、彭源以及德康以西的铁矿就地冶炼成生铁而后运往永兴精炼,永兴的铁产于当年七月增至两百万斤。

642年高炉扩建,进一步扩张至两百六十万斤,并计划再建两万斤高炉一座,继续扩张产能,支付卫国的勒索同时,以满足新占土地和志国的市场需求,并拉低铁价成本。

于是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咸国以二十三斤钢一人的价格,或一门637型十八斤钢炮换五百人,准许滞留东部的新附民持通关文牒往返西部和卫国奴隶营寻亲。

同时允许孙国西部和奴隶营,在孙国东部有亲人的孙国人,与被扣押的诸侯国外民向东迁徙入咸国。

此协议为双向条款,既允许东部向西迁移,同时允许东部向西迁移。看似公平的协议,实则充满角力和险恶用心。

首先,百里燕不怕东部人口西逃,即便他们逃回去,还要得逃回来,卫国实行的奴隶制,几乎剥夺了百姓多数的基本权利,相反咸国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扶持政策稳定了人心。

其次西征时的宣传和安抚效应在战后逐渐发威,进一步巩固了人心。

最后,卫国的难民潮除了其野蛮的统治行径外,御客暗中散布的舆lùn_gōng不可没。

至于卫国,一方面通过贩卖人口讹诈咸国的钢铁武装其军队,一方面赶走老弱病残,为其贵族分封提供政策空间。

同时大量孙国人的迁入,将给咸国制造巨大的难民压力,从而转嫁了卫国的所需消化占领地的成本和时间,相反咸国可能因为难民而拖垮财政。

当然,对于农耕社会而言,人口意味着国力,卫国轻易纵容人口流失并非没有其考虑。


状态提示:第804章 尘埃落定(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