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529章 顶风作案(2)

所谓《保田制》,既金雪狄人的均田制度,除贵族外,所有人生来有田地,同时贵族不得经营土地,只有不同等级的祭司,享有土地经营特权,如此便是限制了贵族掠夺农民的土地。

《保田制》中规定,平民拥有土地之上的收获,而贵族拥有所有土地之下的收获,既一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

贵族通过垄断矿产和高附加值的生产资料,垄断了整个国家的高端经济。通过经济手段,从农民手中获取他们所需的其他资源。

但根据百里燕的观察,《保田制》的雏形最早见于四百多年前“法天道派”所提倡的《民田制》,《民田制》提倡人人有其可以温饱不纳税的田土,以蓄养民力富国强兵。

而贵族不应强占百姓土地,甚至主张废除奴隶、贵族以及社会阶层,消除社会不平等,推动君主立宪,架空天子和藩王,推行外朝长期执政,内阁定期轮换制,以改革积弊,统一天下。

所谓外朝长期执政,通俗的解释就是,除部长、司长、高官、市长、县长外,其他处级、科级官员、公务员实行年限工作制定期升迁调动,既五年十年,根据绩效考核,以确定基层办事定官员的去留问题,以提高基层公务人员的治政专业能力,籍此裁汰平庸冗余者。

内阁定期轮换以避免部长、司长等君主身边重臣长期把持朝政,出现能臣当政国家兴盛,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因法天道派思想过于超前,并损害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诉求,尤其是权贵集团,最终被各国所剿灭,黯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而巧的却是,法天道派没落后的十多年,金雪狄人出台《保田制》,经过本土化后,大体沿袭了《民田制》的主要内容。

几乎是实行《保田制》的十年后,金雪狄人废黜贱民,分田地,国力与日俱增,《保田制》的实行,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得人口增加,国力迅速增强。

而铁器和耕牛的普及,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工具和经济现象才会大量出现,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事实上在百里燕看来,《保田制》固然是成功的,但难掩其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要农耕时代的权贵,放弃土地使用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农耕时代经济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几乎就是一切,让权贵放弃土地利益,显然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引起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权利斗争和内部分化,甚至是内战。

为避免其内部的分化,金雪狄人就必须从其他地方,弥补权贵的利益损失,于是他们就把目光瞄准了北方的中原。

金雪狄人在关外蓄奴达一百七八十万,甚至更多,在关内蓄养番籍民达数百万,这些都是月神王家族应许给权贵的特权。

中原民、番籍民在权贵的奴役下,中原奴隶带来的土地、矿产的产出,几乎被无限制的剥削,不仅全额满足了贵族的贪婪,还为金雪狄人提供大量军需物资。

通过剥削奴隶和对外战争,既转移了其国内权贵争权夺利的矛盾冲突,将之团结在月神王家族的周围,同时奴隶产出的经济效应,减轻了其老百姓的税收负担。

此前百里燕百思不得其解,金雪狄人为何每二十年五至三十五年间发动一次北伐,一次出兵几十万,上百万,现在看来,其是通过奴隶的经济产出,积蓄粮草军需。从而不会因为突然北伐,而加重老百姓的税赋。

如果有一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至少是八九万,金雪狄人的农业开放政策,使得粮食总产量提高,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有五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就是五十万。

如果将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积蓄起来,对冲掉权贵领主的百分之五十的收益,百分之二十的自然损耗,其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折合成一年消耗,可以养兵六百万,折合三年消耗则能养兵两百万,折合四年的消耗,依然能在四年之内养兵一百五十万。

这还不算其三十年间,从全国数千万人口中收取的税收,即便排除军事行政,以及阵亡抚恤的的开销,其此番出兵一百六十余万人仍是绰绰有余的。

加之后勤全靠独角马转运,其几乎不用在后勤上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经济潜力,种种原因共同创造了这个畸形的怪胎。

当然,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理论推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不过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当下,人口的增长不稳定,也不可控,如果奴隶大量减少,由此带来的产能降低,将影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是牵动利益阶层。

而且均田法最大的弊端是人口,如果人人都有土地,势必导致耕地的大量分配和土地破碎化,而土地是相对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眼下南方是寒温带、寒带地区,土地的产出率远不如热带地区,当人口大量增加,有限的耕地将加剧土地分配。

由于土地政策已经固化,由此带来生产关系和利益阶层的相对固化,进而阻碍了政策和体制的改革调整。

为此每年分配的耕地,和各种原因死亡减少的奴隶,带来的经济和生产力损失,土地压力等等,迫使金雪狄人必须出兵北伐,获取外来的生产力输入。

同时通过战争消弭青壮年,增加寡妇,缓解国内的人口增长,并加大对外的土


状态提示:第529章 顶风作案(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