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行>第518章 劫俘(4)【成绩好惨,麻烦大家帮着宣传一下本书】

抵近至战俘营地以南两里,北面山林已是烧起大火,杀得异常激烈,战斗力绝不是一般的凶悍,百里燕甚至都怀疑,正与金雪狄人交战的铁定是精锐中的精锐。

“传令下去,全军出击,悄悄接近不准出声!”

“诺!”

守军多数已经调往北营设防,东南西三营兵力较为空虚。百里燕四千人袭步杀奔南营,重兵袭击一点,突袭之下南营守军措手不及,百里燕迅速攻破南营攻入营中。

“快,吹响我们的战号!”

“诺!”

老卒掏出战号,吹响咸军号角,此时公良文率军在北面陷入苦战无法自拔,南面杀声一起,闻讯是咸军战号,公良文心头也是一震:

“松儿你听,莫不是咸军的战号?”

“嘶……正是,正是咸军战号,怪哉,此地竟会有咸国人!”

“难道是,是他!”

公良文恍然大悟,公良松忙问:

“父亲,究竟是何人?”

“百里燕呀!”

“怎么,难道他也南逃至此了?”

父子二人诧异之际,战俘营已是大乱,数以万计战俘汹涌如潮,捡起地上的兵器、棍棒,甚至是用雪捏硬的冰块,不计伤亡与牺牲,以鲜血和愤怒,宣泄着满腔怒火。

荣誉团转瞬陷入腹背受敌前后夹击,得到百里燕造势,公良文残部士气大振,继续向南突击。

与此同时,百里燕奋力向北突击,终于是在晨昏之际,率先从东南突破防线冲入阵中,不出所料,确系是志军,此外还有岐军等其他诸侯军残部。

激战至天明,荣誉团后卫军被东西截为两段,西侧约两万余人迅速西退,而东侧金雪狄人向东退去,留下尸体与伤兵,还有大量掠夺的财富和战利品弃之不顾,仓惶逃离战场。

百里燕派出老卒联络志军,公良文、公良松、公良修父子叔侄三人衣衫褴褛而来,已是蓬头垢面,看不出什么人形:

“哈哈,公子燕,果然是你!”

“公良将军别来无恙。”百里燕略施一礼,久违的礼数顿令心情畅快许多。

“呵哈哈……”公良文喜极而笑:“真没想到,你我两军竟还能活着相见。”

“在下也委实没想到,远在万里,竟还能见到诸位。昨晚我本欲劫取俘虏,只因变故险些失败,但万没想到将军率军而至,真是因祸得福。不知将军此来带了多少人马,怎的就流浪到了此地?”

“唉……一言难尽啊……此番南下本有一万九千余人,途中饿死冻死四千余人,三天前穿越树林之际,被蛮军所发现,有被迫向南转移。真是没有想到,刚刚甩掉追兵,昨晚仓惶间又闯入蛮军范围,被其发现踪迹无法逃脱,迫不得已只好决死一战。”

据公良文所说,明州失守后,金雪狄人围攻伯郞,御帅曹驰正命他与陶敛前去驰援伯郞,结果赶到伯郞,伯郞已经攻陷,而月城早已失守,陶敛、公良文只得杀出重围前去兹城。

前往兹城途中遇到飞云城溃兵,这才知道中卫大营飞云城也已经失守,金雪狄人在攻陷飞云城之前,已经提前越过飞云城,包围了兹城东北,掣驰城东南的博韬城,而博韬失守,兹城后路将被切断。

陶敛决定率兵先去救博韬城,公良文没有反对。博韬在兹城以北,有兹城挡在南面,战略位置要更为安全。

于是公良文率军前去驰援博韬,击退了围城的金雪狄人。结果金雪狄人又兴大兵前去围攻兹城,陶敛、公良文只得再去就兹城。

兹城前后打了两次会战,一胜一负,但联军伤亡要惨重的多,志军历经三次转战,伤亡极大,金雪狄人攻势又不减,接连突破了墩平、碧田、王律。

开战自此,沦陷人口累计达到了一百五十余万,比业绥失守后的局面更加恶劣,几乎是自历史以来灾难性的重创。

此时曹驰正决意趁金雪狄人主力集中于西侧之际,试图先收复伯郞,进而收复月城,将金雪狄人东西两侧兵力切断。

但事与愿违,黑巾军击溃了徐军主力,兵临孙国陪都,打到梁国边境,威胁到卫国与西海诸国本土安全,西海诸国援兵和民夫半路回援徐国,未能按时抵达掣驰增援兹城,援兵仅剩志国、晋国这一路,导致曹驰正收复伯郞、月城,注定成为一场赌博。

曹驰正在不知援兵半数北撤的情况下,依然按既定计划发动了战役,致使收复伯郞、月城后兵力严重不足,后勤保障无法跟上,金雪狄人又从后方切断兹城与掣驰联系,致使兹城、伯郞、月城三地苦战三月近乎粮草断绝,攻取月城的联军被迫突围。

而此时收复伯郞的晋军先于收复月城的志军等诸侯军撤离,最终导致金雪狄人先于公良文所部抵达伯郞前,攻占了伯郞,切断了其北上退路。

陶敛、公良文当时尚有兵力十五六万,连带诸侯军残部与伤员二十余万人,行动即为迟缓,金雪狄五十万人分从四面向其近逼,陶敛率军向北突击,但晋军跑得太快,志军根本追不上,两军无法合兵一处。

志军刚跳出包围,又被金雪狄人骑兵追上,被迫陷入决战,结果大败,陶敛、公良文率部向北突围,乱军之中公良文向北突围失败,只得向西突围,一路被金雪狄人撵着逃到了霄池,霄池此时已被金雪狄人所占,但索性老天帮忙。

当时正值春末,金雪狄人在附近放马,志军健步强行军日行八十余里,在高原日行八十里,那基本是要


状态提示:第518章 劫俘(4)【成绩好惨,麻烦大家帮着宣传一下本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