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燕听着冷汗直冒,按宗伯泰的分析,梁国从一开始就设下了连环圈套。
其一是骗卫国与咸国互怼耗着,继而拖疲咸国经济,迫使咸国只能回到谈判桌和谈。当然,现在的卫国也禁不起消耗,但有梁国经济输血,源源不断加持“内功法力”,咸国也只能硬挺。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卫国重创,咸国也没了半条命。
然而卫国也非常清楚,晋国随时可能在西海用兵,暴揍菊花,但由于通信距离和手段的制约,晋国发兵的速度不会很快,同时需要联合西海四小国一起出兵才能击垮卫国,攫取最大的成果。
因此晋国需要时间去协调部署,卫国尚且有腾挪的战略时间,而这里恰恰有个“国力疲劳指数”的节点。
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物资的储备有必然的周期性,受到技术和财力的制约,储备的有效时间和规模也是有极限的。通常情况以两年为一个理想基数,既在不动用战争财政前提下,物资储备可供中等规模战争消耗两年,可供大规模战争维持一年至一年半的标准设立。
战争开始后的三到八个月,各国根据战前仓储和消耗情况,扩大市场采购和军需供应,财政此时转入全战争状态,一切经济为打赢战争而服务。
咸国尽管经济结构大幅改变,但也无法摆脱这一体制,咸国战备是按一百万人三年一个基数储备设立,最多保持一年的稳定经济局面,如若战争规模超出一百万人量级,并拖过一年,第二年起就必须开始陆续实行战时经济。
如今咸军编制有军人、民夫两百三十万人,一百万人三年的配给根本不够维持三年,因此从去年七月开始备战,国库已经拨款增加采购,至今年开春,国内经济将陆续转入半战时状态,以保证前线供应。
战前储备作为最高军事机密,包括内阁多数成员都是不清楚的,但战争一开打,财政增量和增加幅度都是看得见的支出,诚道派可通过内部情报拿到咸国战争开支,只需要分析经济情报,就能清楚知道咸军会在何时转入战争经济。
而咸军员额巨大,即便考虑现有的庞大经济规模,战时经济实际上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今年夏天是个关键节点,夏天之前结束战争,对国内经济损害最小,如若拖到下半年,经济转入战时状态,伤害会愈见显着。因此夏季之前结束战争,卸甲归田对咸军最为有利,而拖得越久伤害越大。
诚道派正是摸准了咸军七寸,籍此为资本再回头与卫国交涉,保证咸军必会在夏天之前开始和谈,以安抚卫王。同时晋军夏天之前仅能勉强完成西海四国的外交和军事准备,如果来得及,卫军正好能打个时间差,赶回西海稳定战局。如果来不及,也能赶上战争初期,遂而直接出兵攻打燕国,沿着海岸线西进攻打歧国和晋国北军大本营。
而咸国与晋国有宿仇,百里燕又是岐人,咸国拖于战争国力大幅消耗,直接出面与晋国翻脸并不划算,风险太大,于是卫国可以歧为条件,换取咸国对卫国的经济军事支援,在西海与晋国北军攻杀。
消耗晋国实力挑拨晋咸关系的同时,彻底整垮卫国,届时梁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得到的土地和政治收益要比现在多得多。
卫国经济拖垮后,梁国只需以经济援助为条件,换取卫国更多的割让土地,梁国毋庸置疑是笑道最后的赢家。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石多鸟的计策,百里燕作为局外人,自然是不可能一早知道密情,在第一时间算计到其中的端倪。但卫王身边的楚家却不是傻子,纵然有愚论派的干扰,但愚论派却忽略了卫国的本质。
卫国本质上是极度排外的贵族圈子,其排斥一切外来权利楔入政治实体产生新的权利阶层。卫国看重的是愚论派愚民手段和一些早期的化学巫术,政治上尽管能影响卫国,但卫国统治阶层不是谁都是傻子。
老卫王钟盛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托孤势力,如今仍在有效运作,因此卫国的政治决策,愚论派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
卫王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手中无兵可用,同时卫王也非常清楚,孙国旧地的十数郡极大稀释了咸军兵力,哪怕是两百万大军,分散镇守十数郡已是十分吃力,再加上长孙七郡,咸军的兵力无法对卫国本土造成实质威胁。
眼下咸国本土与占领下的卫国土地,总面积近五百万平方公里,一百五十万人维持强敌环伺的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军事、政治、经济压力十分巨大,已无继续西进的动力和可能,相反晋军和西海四国的军事存在是最大的威胁。
同时梁国不是什么好鸟儿,按其安排的套路剧本,最后的下场不会更好只会更惨。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以卫国的虎狼野心,丧失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和七个长孙郡的土地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走梁国安排的剧本与咸国、晋国死磕。
但如果卫王能接受这一损失,那么其结果就是另一番局面。
正如宗伯泰所言,只要允许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割地自立,这块地还是姓的钟,只要姓钟,日后还是有机会拿回来,同时如果卫国日后有机会一统天下,卫王不会介意这次的自立是提前分封。
如此一来,卫王首先达成了两个目的,其一,卫国内部旧派权贵多数已经东迁,国内一片清静,一旦承认其独立事实,旧派权贵就必须放弃在卫国本土的多数封地和利益,这对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