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演义级猛将>第一百零三章 文武教育和春雷书院

在颜魁“重金”收买自家的胖侄子同陈氏透露情报之后,陈氏和颜花就像转了性子一样,不再死抓的颜魁让他相亲,反而是频频跑到街上逛街购物。

尤其特别喜欢买豆腐,导致这段时间颜府的厨子看见豆腐就头疼今天做什么菜。

陈氏姑嫂的私下计划,颜魁大体心中有数,但没有去管,如果黄薇儿连婆婆这关都过不去,他再是喜欢她,也不可能娶她进门,起码正妻之位给不了她。

不然婆媳之间互不顺眼,天天在后面给他煽风点火,颜魁啥也别想干了。

打发了陈氏去折腾黄薇儿,某个不要脸的总算可以在颜府松快了几天,但好景不长,老娘不折磨他了,老爹又给他找了个麻烦。

颜父想让颜魁把颜江弄到春雷书院读书去………

颜魁看着一脸坚定甚至有些胡搅蛮缠的老爹颜长林,再是成熟的心性,也不免为对方的屡屡偏心感到了一丝的烦躁和不耐烦。

…………

在这要说明一下,如今三国对后辈教育培养的具体情况。

现如今三国乱世,负责征战讨伐、保卫疆土的武将虽然地位很高,但处理政事、治理地方还是靠那些文官出力,所以文官的人地位并不差武官多少。

甚至因为武将掌兵权的原因,皇室出于忌讳,经常会刻意提升文官的地位,用以压制平衡有兵权的武将。

所以,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年年战乱,但三国境内却是文道兴盛,科举昌隆。

朝廷文官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普通老百姓在培养后代也会倾向于孩子学文,期待后代能在科举功名上搏一搏。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天下三国民间在培养后代时,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底层老百姓不用说了,饭都吃不饱,根本没钱培养下一代,年轻的后生想要给自己博个富贵,除了入伍上战场拼命,没有任何法子。

而相对有钱的人家,培养下一代的原则却是更多的是让孩子学文,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穷文富武,如果不想让孩子在底下当冲锋的炮灰,就得打小习练武艺、打熬筋骨,然后学兵法战阵,这样十几年的努力下,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武将苗子,同时,如此需要的费用绝不是小数目。

与此相比学文虽然耗费也不小,但肯定比走武将路子性价比更高。

第二,上升渠道问题以及维稳性。

武将嘛,军律严明,想往上升除了熬资历就是靠山军功,但胜仗哪有那么容易打的,八百年都未必能混得上。

就算你运气好,能力强,打了几个胜仗,得升了官,封了爵,但一场败仗,就可能把你大半辈子兢兢业业获得的所有努力都搭进去,太大起大落了。

与之相比,文官虽然也不见得就比武将安全多少,但起码对自己的前途还是有可控性,见势不对,可以隐退,搞不好还能活一条老命。

但武将不行,打了败仗,你跑都没地跑,除非投降敌国,但这样,你的名声和家中老小也别想要了。

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武将是要上战场的,将军难免马上亡,谁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不会丧命疆场,谁又舍得自己的亲生骨肉去战场面临刀枪箭雨。

同理,别的,起码安全性要比武将高好几个等级吧。

……………

就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民间包括那些有钱的大户、勋贵、官宦人家,都是倾向自己的后代学文。

哪怕那些武将世家,也有不少人改弦易志,在后代儿孙中分出一小部分人来学文,除了给自己家族未来多趟出一条路,还有一个心理就是自己留脉香火。

武将一家男丁战死,全家断绝香火的惨是可不是没有发生过。

人都是自私的,精忠报国是一回事,但自家血脉也不能绝了,所以,很多武将会在后代中专门挑出天赋杰出者继承家业,入伍从军,其余庸碌平凡者从文从商,以防万一。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民间崇文抑武的风气对不对,前面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解释一下,为什么天下三国征伐,科举的地位还这么高。

同时,也引出了春雷书院到底是什么。

根据前文介绍,三国民间兴文,重视科举,于是,就应运而生了许多专门教导学生科举子经之道的书院。

春雷书院就是北晋一国最著名的三所书院之一,雍州众书院之首。

这里面出来的学子,顶尖都高中进士,北晋历届的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每两届必有一个春雷书院的学子上榜,最厉害的一次,春雷书院连续三届包揽了状元,顺带还有一个探花、一个榜眼。

而除子质量也不差,成绩中上的最次也是个举人,哪怕在书院垫底的学子,也能中个秀才功名。

而除了科举成绩,春雷书院更让人看中的是学子之间的人脉。

俗话说人生四大铁,就有一项一起同过窗,将来你交好的同窗要是发达了,能不拉你一把,你拉他一把,他拉你一把,这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官场小团体。

同届的学子抱成一团还不算什么,但加上往届的学长,和下面的学弟,互相抱在一起的力量就很可观了。

当然,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书院出来的学生也不是都团结一致,彼此互相的龌龊也不少,再加上各有各的乡党、座师,人家未必死心塌地的混在春雷一系。

而且更重要的是,春雷书院又不是独苗苗,人家其他两大书院也有自己的学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三章 文武教育和春雷书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