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都市现代>日娱风云>第十四章 陈楷歌与井关惺

林海这会儿还不知道,他的中国老乡陈楷歌,这会儿就坐在剧场里。

陈楷歌作为评审团成员是很忙的,没兴趣特意跑来看一部连竞赛单元都没进的实验电影,之所以坐在这里,是因为旁边的男人。

陈楷歌旁边的男人名叫井关惺,是个日本制作人。

井关惺虽然是日本人,却有着很强的中国情结,他在1995年和美籍华裔导演王颖合作过喜剧电影《烟》之后,一直在寻求和真正的中国顶级导演的合作。

去年(1997年),王颖执导了由巩莉和张蔓玉主演的爱情电影《中国匣》,期间,王颖将井关惺介绍给了巩莉,巩莉又将他介绍给了陈楷歌。

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制作一部新电影。

说实话,以陈楷歌的名气,只要开口,合作者一抓一大把,不过谁让井关惺是第一个贴上来的呢?

陈楷歌是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导演。借助《霸王别姬》一炮而红后,他接触了很多外国电影人,深知闭门造车并不可取的道理,也摸到不少门道,其中就有一点——借鸡下蛋。

电影是个烧钱的东西,能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当然好,但是对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补课才是迫在眉睫的事。中国电影要追赶国外的脚步,需要更多的实验,这些实验必不可少,但是能否转化为真金白银谁也说不好。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老外帮自己补学费?

……

井关惺来支持《东京之眼》无可厚非,之所以把陈楷歌拉来,是想借陈的名头,和北野武攀交情。

是的,尽管他是日本人,但是在日本电影圈的人脉反而十分有限——要是老陈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估计就不会对新片在日本上映抱有什么期待。

井关惺没想到北野武被林海的一首曲子“催”回了日本,失望之余也不好直接离开,只能耐着性子坐等电影上映。

他在心里盘算着。

虽说顺杆爬的打算落空了,但是如果能把日本演员塞进陈楷歌的剧组,估计也能在日本收获一定关注,不管是对他个人,还是对电影本身。

这么一想,井关惺顿时认真起来。

他忽悠陈楷歌的时候可是打过包票,说电影拍好会在日本上映,要是最终放了鸽子,以陈楷歌目前的影响力,他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井关惺翻看着剧组印制的小册子,寻找着突破口。

武田真治?吉川日奈?

看看男女主演,前者出道时间长些,但是表演领域没什么建树,就是个花瓶偶像;后者好像刚获得过国内奖项,但是……陈楷歌准备拍的是古装片,吉川日奈的混血长相太出戏了……

嗯?hayashi-kai?

……

陈楷歌同样在看宣传册。

戛纳电影是三大电影节中商业味最浓的,来参展的影片,大多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找个好买家。

为此,出品方都会印一些小册子,用来介绍卖点,方便买家们更全面的了解影片。

《东京之眼》的宣传册页数不少,却不是为了卖片,而是为了卖器材。

这也是它吸引许多业内人士到场的主要原因。

前面说过,这部片子采用了数字电影拍摄技术。而拍摄这部电影用的摄像机则是日立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产品。

这款摄像机还没有上市,很多从业者,特别是囊中羞涩的导演们,都很关心它的画质表现。

从宣传册来看,这种摄像机不像过去的dv那样采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而是直接用到了8厘米dvd刻录盘,拍摄成本大大降低,如果它的画质表现能够让人满意,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纸面上看不出多少技术细节,陈楷歌直接略过,翻看剧组成员简介,讶然发现排在导演后面的居然不是主演,而是配乐师。

原创配乐,hayashi-kai。

“……年仅16岁的天才少年……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整部片子的配乐……”

陈楷歌对于简介中的少年产生了些许好奇,但是没有太放在心上。这本“广告册”显然出自日本人之手,充斥着各种自吹自擂,前面看到了那么多“革新、创举、伟大进步”,这会儿再看“天才”,已经免疫了。

有人说过,英国人嘴里的“超级球星”和日本人嘴里的“极上美女”是最不可信的,注水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本能……嘛,谁让人家都是岛国呢?

……

灯光熄灭,荧幕亮起。

陈楷歌坐正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荧幕上。

即使是小成本作品,但他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看,不过只看了几个镜头,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镜头的晃动十分明显,不是王家卫那种艺术化的晃动,而是硬件导致的颤抖。

虽然片子才刚开始,陈楷歌已经给它判了死刑,不管这部“广告片”拍的如何,产品性能不达标,自然不会有人买账。

不得不说陈楷歌很有眼光,日立在2000年正式推出产品,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就销声匿迹,问题就出在机震和画质上,直到微硬盘、闪存等技术相继出现,数码摄像机才逐渐被专业人士接纳。

……

陈楷歌的注意力很快转向配乐。

或者说,全场观众都被配乐绑架了。

乍一听,难听;仔细一听,更难听;不想听?不可能。

除非退场。

电影开场才五分钟,已经有几十个人选择退场,离场前还发出一阵嘘声,和诡异扭曲的音乐混合在一起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陈楷歌与井关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