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小说>军事历史>崇祯窃听系统>158 建虏跑了(为老衲欲成魔长老加更1/4)
满清军队开始启程的时候,赶到了晋州和秦军这边会师了。

与此同时,之前撒出去骚扰多尔衮所部的明军,除了有一部分比较倒霉,被多尔衮抽调军力围剿了之外,其他人也已经奉军令赶回来了。

勇卫营这边,原本一路追赶满清军队北返,已经是疲惫不堪,士气有点低落了。毕竟他们不是能压着满清军队打得那种。因为天子劲旅,为了能证明自己,为了回报皇帝,是跟着满清军队不放。可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鞑子会反包围他们,毕竟人数和战力,彼此之间其实还是有差距的。

但他们一到晋州城下后,听说了京师那边的变动,也知道了皇帝全力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时,又一个个活了过来。在抓紧休息的同时,也都想着不能被秦军比下去,毕竟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天子劲旅!

很快,有夜不收急报,把满清鞑子的最新动静报了上去。

于是乎,卢象升为首,左右是洪承畴和孙传庭,军中监军坐两侧,将领站两排,开始了紧急军议。

“诸位,建虏准备裹挟我大明百姓逃回辽东了。”卢象升坐在主位上,严肃了脸沉声说道,“皇上为我们费尽了心思,如今是我们回报皇上的时候了。不管如何,之前没有机会,那建虏返回辽东出关的路上,我们就必须抓住机会,解救被掠走的的大明百姓,夺回尽可能多的物资。如此,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不管是谁,此时都是非常地严肃,没有一个人敢嬉皮笑脸,哪怕高起潜也不敢,一起回应道。

接下来,便是商议建虏可能会走的路线。

不管是卢象升还是洪承畴,或者孙传庭,他们也都是久经战阵,经验丰富,从夜不收回报的消息,再结合建虏军中那么多人口物资等等,他们大概走什么路,基本上能猜出七七八八,路线就缩小到两条路上。

建虏东去之后,沿卫河北上,如此一来,建虏可以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西边,毕竟东边隔着一条卫河,虽然是结冰时候,可有这河当着,不需要太多兵力就能看押住大明百姓和防止明军偷袭。等北上到了三角淀之后,就有了两种选择。

一种是转而向西,沿着三角淀这面巨大的湖泊西岸而走,这样隔着那么大的三角淀湖泊,也不用担心被明军偷袭,更不用担心明国百姓逃跑。毕竟三角淀太大,湖心结冰程度未知,人要跑上去,恐怕非常危险。但是,这条路的话,满清鞑子就要穿过三条河,这对他们的行程会有不少的耽搁。

另外一种选择,是到了三角淀后转而向东,沿着三角淀的东岸走,同样可以用三角淀掩护鞑子队伍的西侧。再东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运河,也能适当做掩护。不过最终会到达天津,同样要过河,但只有一条。

卢象升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建虏可能选得第二条路上,孙传庭更是直接建议道:“我们可以先行赶往天津,等建虏渡河一半时出击,如此能分散建虏兵力,解救最多的大明百姓!”

洪承畴听了,也没有犹豫,立刻补充道:“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可以增加建虏走第一条路的难度,确保建虏就只走天津。“

卢象升听了点点头,然则,他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又和满清有多次交手经历,因此第一时间便提出了另外一个难点道:“建虏都是打惯了仗的,他们必定知道我军不会放弃,因此行军途中,肯定对我们有所防备。就光是蒙古八旗的骑军,散布四周,就能有效杜绝我们偷袭的可能性。别忘记了,我们手中精锐,大都是步军为主。如果光是骑军的话,没法去硬袭几倍兵力的鞑子!”

“如此一来,我军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建虏已经出发,我们要后发先至,绕到建虏的前方,事先躲进天津城内,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他的话一说完,军中刚才还乐观了一点的众人,一下又严肃了起来。

作为常在军中打仗之人,他们明白卢尚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明军的机动性不够。

原本在主场作战的话,就是有调兵遣将的优势,可以快马传令前方军队进行拦截,等待主力赶过去。但是,如今这个时候,大明能打得几支军队,都还在晋州。在建虏的归路,压根就没有能打的军队,那些地方军队能守住自己的城池就不错了,更不可能去拦截。

原本倒是有一支军队,有这个实力去拦截满清军队的,就是关宁军。但是,据说奴酋皇太极亲自领兵攻打宁锦一线,因此关宁军没法调动。

这么一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中没有兵力,就只能干瞪眼了。

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鞑子劫掠了这么多大明百姓还有人口物资返回辽东,而自己却无可奈何?如此一来,岂不是愧对皇上了!

这么想着,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地不好。

洪承畴看到中军帐中的气氛越来越沉重,便开口劝慰道:“或者建虏携带这么多人口物资,应该走不快,我军或者能跟上也不一定。”

听到这话,卢象升虽然不想打击士气,可还是实话实说道:“建虏可没把我大明百姓当人,他们也知道行动迟缓的话,会对他们造成难以预估的意外。为了避免这点,他们肯定走得不慢。”

虽是如此说,他还是传下军令,命夜不收探查建虏的行军速度,尽快回报。

中军帐内重新冷了下来之后,忽然,作为旁听的晋州知州陈弘绪突然开口说


状态提示:158 建虏跑了(为老衲欲成魔长老加更1/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